学会“和光同尘”应对不同标准的人
和光同尘,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看不惯的人和事。这些看不惯的人和事,往往是因为它们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标准。我们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有一套标准,可能是道德标准、生活标准、礼仪标准或文明标准。这些标准,是我们从小到大,从家庭、学校、书籍、家教、教育认知以及环境中,道听途说、耳濡目染逐渐建立起来的。它们塑造了我们的三观认知,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一个人应该如何表现自己的行为、表达礼仪、展现作风,以及表现对他人的尊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所谓的文明礼貌,有些人非常看重,而有些人则不太在意。无论如何,我们身边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人,有些可能是偶尔遇见的陌生人,有些可能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或同事。
如果是偶尔碰见的陌生人,即使他当街吐痰、随地扔垃圾,你可能也不会太在意,一带而过。毕竟,他跟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你即使再怎么看不惯,他也与你无关。这次遇见可能只是运气不好,以后或许再也不会相见,所以不会在乎。
但如果把对象换成自己身边的人,比如朝夕相处的亲人、同事或朋友,如果他们也不按照传统的礼仪文明标准行事,那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对抗、反感和不适。作为朋友、同事或亲人,我们可能会对其进行一定的教化,告诉他一个文明人应该怎样做。
然而,现在的人不大可能接受别人的指手画脚。大家都崇尚自由自在,不在乎所谓的礼仪、文明和作风,只在乎自己当下的感受好不好。对于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困扰,他们完全不关心,也不在意。
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做同一件大事儿,有时候我们自然会感到困惑和无奈。
我们需要更包容的心态。毕竟,为了大局,有时需要牺牲小我。但说实话,心里难免会感到难受。那些不符合规范的人和事,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难免让人感到烦躁。于是,我们开始抱怨、吐槽,但往往也改变不了什么。除了与对方绝交、老死不相往来,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然而,即使选择了断交,愤怒依然会从心头涌起,问题依然存在。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孤芳自赏,或者干脆与对方同化。但孤立必然导致孤独,心里也会感到难受。这两种选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谓“和光同尘”,其实是一种智慧。如果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学会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那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自己并不是光,否则就可以照亮黑暗。但想要完全不沾染这些尘土,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会“和光同尘”,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