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今天是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印象中,看过袁隆平的照片,他不是蹲在水稻田边看稻穗,就是站在稻田中间观察稻穗,常常是头顶着大太阳,脸被晒得黑黝黝,看上去像一个普通农民。
就是这样的袁隆平,一直奔波在稻田间,做的却是水稻杂交的研究,关心全国人民吃的粮食,一心想着提高水稻的产量。
什么是水稻杂交?就是选用不同的水稻种子,将其各自优点互补的水稻进行杂交,生产出有更多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稻谷种子,从而提高稻谷产量。
杂交水稻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袁隆平从1970年代就开始研究水稻杂交,那是物质贫乏的年代,那时,我国的人口增长迅猛,粮食稻谷的产量有限,当时,要满足当时7亿人口的粮食,只能凭票供应,有粮票才能买大米或者面粉,有粮票才能买米饭、馒头等主粮,如果没有粮票,想吃饱肚子就只能吃杂粮比如:玉米、高粱、红薯等。
后来,随着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我国水稻的单位产量提高,才渐渐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但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
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1、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7037千公顷(175555万亩),比2017年减少952千公顷(1428万亩),下降0.8%。其中谷物播种面积99685千公顷(149528万亩),比2017年减少1079千公顷(1619万亩),下降1.1%。
2、 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6064千公顷(174095万亩),比2018年减少975千公顷(1462万亩),下降0.8%。其中谷物播种面积97847千公顷(146771万亩),比2018年减少1824千公顷(2736万亩),下降1.8%。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
1、2018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621公斤/公顷(375公斤/亩),比2017年增加14公斤/公顷(0.9公斤/亩),增长0.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121公斤/公顷(408公斤/亩),比2017年增加16公斤/公顷(1.1公斤/亩),增长0.3%。
2、2019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720公斤/公顷(381公斤/亩),比2018年增加98.4公斤/公顷(6.6公斤/亩),增长1.8%。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272公斤/公顷(418公斤/亩),比2018年增加151.4公斤/公顷(10.1公斤/亩),增长2.5%。
统计局的数据也说明了,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但是,粮食单位面积增加,这里面就有水稻杂交的功劳。
据说,水稻杂交不是发明,因为大自然里,水稻有天然杂交的,但是很少,袁隆平发现了它,做了多年的研究,找到水稻杂交的秘密,并引用到水稻田里大量种植。
到此,我们明白,水稻杂交后,产量提高就是提高了水稻生产的效率,同样一亩田,能生产更多的粮食了。这样不仅我们自己可以吃饱,还有能力帮助全世界人民吃饱了。
有人以为,国家的实力要考军力,但是,如果国人不能吃饱肚子,拿什么去保家卫国呢?
可见,粮食有多么重要。
这个关心我们吃饱饭,并为我们吃饱饭奋斗了一生的人,今天离去了。
民以食为天,我相信只要我们还吃饭,就不会忘记他。
袁隆平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