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 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

1. 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

作者: 金兰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5-10-14 20:50 被阅读0次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客心愁。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题解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此为第一首,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唐朝与吐蕃、突厥战事频繁,边塞诗成为盛唐诗歌的重要题材。王昌龄曾游历西北边塞,对戍边生活有真切体会,组诗借边塞风光与戍卒心境,展现了盛唐边塞的雄浑与苍凉。此诗聚焦戍卒在黄昏城楼的思乡之情,以小见大,道尽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逐句赏析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客心愁”

开篇点出时间、地点与人物心境:烽火城西的百尺高楼上,黄昏时分,戍卒独自登楼,客居他乡的愁绪油然而生。“烽火城”点明边塞特质,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百尺楼”以高度衬孤独,登楼本为瞭望敌情,却成了乡愁的触发点。“黄昏”是情思易动的时刻,落日余晖与孤城剪影交织,为“愁”字铺垫了沉郁底色。“独上”二字尤妙,将戍卒的个体孤独从集体戍边生活中剥离,让“客心愁”更显真切。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字递进,写愁绪的加剧:黄昏本已愁闷,羌笛又吹奏起《关山月》的曲调——这是一首多写离别思乡的乐府旧题,笛声凄切,如泣如诉。“羌笛”是边塞标志性乐器,其声自带苍凉感,与“关山月”的意象(自古关联思乡)叠加,将听觉与视觉的愁绪融为一体。

“无那”意为“无奈”,笔锋一转,从戍卒的愁转向对远方妻子的想象:万里之外的“金闺”(代指妻子的居所)中,她想必也在为我忧愁吧。这种“由己及人”的写法,让乡愁突破个体局限,成为两地共有的牵挂,愁绪更添一层厚重。

作品特点与创意

1. 以小见大的叙事张力:全诗聚焦“黄昏独上城楼”这一瞬间,不写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只以戍卒的一个动作、一声笛音,便浓缩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人性的柔软。这种“微观叙事”比宏大叙事更具共情力,让读者从个体命运中窥见边塞的普遍况味。

2. 意象的叠加与象征:“烽火”“百尺楼”“黄昏”“羌笛”“关山月”“金闺”等意象,均是边塞诗的经典符号,却被诗人赋予新的组合逻辑:自然意象(黄昏、关山月)与人文意象(烽火、羌笛)交织,空间意象(百尺楼、万里)与情感意象(愁)呼应,构建出“景—声—情”的立体乡愁网络。

3. 情感的双向投射:从“客心愁”到“金闺万里愁”,诗人打破了传统思乡诗“单向思念”的模式,让戍卒与妻子的愁绪相互映照,形成“你愁我亦愁”的情感闭环。这种双向书写,既深化了乡愁的浓度,也暗含对战争拆散家庭的无声控诉。

名家评价与地位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结语‘无那金闺万里愁’,由己之愁,推及闺中,婉曲而深厚,边塞诗中上乘也。”此诗以“婉曲”见长,不同于高适、岑参边塞诗的雄浑壮阔,王昌龄更擅以“情”动人,被称为“七绝圣手”的他,将七绝的含蓄美发挥到极致。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它开创了“以细节写边塞、以柔情衬苍凉”的范式,影响了后世李益、卢纶等诗人的边塞创作。在边塞诗“雄浑”与“悲壮”的主流外,它以“细腻”与“深情”独树一帜,让人们在金戈铁马之外,看到了戍卒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边塞诗注入了更丰富的人性维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 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nw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