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日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每日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作者: 一叶枫红 | 来源:发表于2025-09-06 19:40 被阅读0次

一、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沁(qìn)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携来百侣曾。忆往昔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

二、其平仄格式

《沁园春·长沙》遵循《沁园春》词牌正体格律,全词双调114字,上阕13句四平韵,下阕12句五平韵,其平仄格式以可平可仄的灵活性与严格的句间对仗为特征。

平仄格式与词牌格律

《沁园春·长沙》的平仄格式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采用以下结构("中"表示可平可仄):

上阕: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下阕:

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中仄中平中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格律规则解析

句式结构:

全词共114字,分上下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

四字句占比超60%,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等。

对仗要求:

上阕第4-5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6-7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8-9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需对仗。

下阕3-4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5-6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7-8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样要求工整对仗。

领字运用:

1、上阕第4句""、下阕第3句""为领字,统领后续四字句群。

2、领字后多采用扇面对(隔句对),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押韵特点:

1、全词一韵到底,押平声韵

2、上阕四韵(秋、头、流、由),下阕五韵(游、稠、遒、侯、舟),符合词牌「上四平、下五平」的押韵规范。

三、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中。毛泽东因组织农民运动遭军阀追捕,离开长沙前往广州,途经橘子洲头时有感而发。

历史背景

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前夕,国共合作正式确立。毛泽东在此期间秘密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面对动荡的社会局势,他通过重游橘子洲触发对革命的深刻思考。

创作触发点

毛泽东在《毛选》中明确提及此次创作源于重游橘子洲的经历。他通过描绘湘江秋景,回忆青年时代在此求学、探索革命真理的岁月,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主题思想

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句,既展现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暗喻社会应如自然般生机勃勃,强调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担当。

四、词中的意象

《沁园春·长沙》的意象可分为自然景象与人物活动两类,核心意象包括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百舸、鹰、鱼等,共同构成壮阔豪迈的意境。

1、自然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湘江与橘子洲:作为词中地理空间的核心,湘江的奔流不息与橘子洲的独立江心,既构成词人沉思的物理背景,又暗喻革命洪流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

2、万山与层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浓烈的红色渲染秋景,红色既是枫林的自然色彩,更是革命火焰的具象化表达,象征革命力量的燎原之势。

层林叠嶂的壮阔格局,对应着革命形势的广泛性与深刻性。

3、百舸与江流: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碧水与红山的色彩对比,强化视觉冲击力;百舸竞发的动态场景,暗示社会变革中多方力量的激烈角逐。

4、鹰与鱼:

“鹰击长空”展现雄鹰搏击的力度,象征革命者无畏的斗争精神;

“鱼翔浅底”以鱼游的灵动自由,隐喻民众对解放的渴望与生命活力。

人物意象与场景意象

1、同学少年:下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等句,通过回忆青年群体的意气风发,直接塑造革命者的集体形象,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

2、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场景,既是往昔革命活动的追忆,又暗喻对革命领导权的掌握,呼应上阕“谁主沉浮”的历史叩问。

意象组合的意境特征

1、时空交织的壮阔感:自然意象的宏大(如“万类霜天”)与人物意象的激昂(如“书生意气”)相融合,形成天地人三位一体的雄浑画面。

2、动态与色彩的张力:红、碧的色彩对比,“击”“翔”“争”等动词的强烈动感,共同强化了革命激情的喷薄态势。

五、词中的写作手法

《沁园春·长沙》的写作手法以借景抒情为核心,融合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设问象征等手法,构建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与豪迈激昂的情感表达。

核心写作手法分析

1、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上阕通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意象,将秋景的壮丽与革命理想相结合。红色象征革命烈火,江景暗喻时代浪潮,景中寓情地展现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2、动静结合与空间营造。

静态描写:“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展现秋色全景

动态刻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突显生命活力

通过远近视角交替(远眺群山、仰视长空、近观江面、俯察水底),形成多维空间张力。

3、对比与象征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形成视觉冲击。

动作对比:“鹰击”的刚劲与“鱼翔”的灵动相互映衬。

“到中流击水”暗用中流击楫典故,象征革命决心。

注:中流击楫典故)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导致国力衰弱,匈奴等外族趁机侵占中原,引发大规模人口南迁。祖逖率领宗族部曲百余家避乱至江南后,多次向晋元帝司马睿请命北伐。

北伐立誓:公元313年,司马睿仅授予祖逖「奋威将军」虚衔,未提供实质军事支持。祖逖率部渡江北上时,船至长江中流,他敲击船楫(船桨)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达不成功则誓死不归的决绝。

军事行动:祖逖驻守淮阴后,通过铸造兵器、招募军队,逐步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并采取灵活策略联合地方武装,最终迫使后赵政权求和。

相关文章

  • 长沙的三个一

    长沙,对我而言,就是三个一:一首词、一盘虾、一所书院。 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儿时,于老家,尝读教员文集,开...

  • 2017-10-26

    毛泽东词一首—沁园春·雪

  • 《沁园春.长沙》英汉双语赏析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英汉双语赏析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

  • 2018年6月23日硬笔练习

    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 一篇行楷,一篇正楷。

  • 沁园春的两大华章

    《沁园春·长沙》与11年后写成的另一首《沁园春·雪》,构成了毛泽东诗作中同一词牌的两大华章——长沙 与 雪。 ...

  • 书法作品1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

  • 长沙

    这几天由于天气的原因,长沙之行犹豫再三。一提及长沙,让我想起的除了影视节目,还有《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把两者结合...

  • 长沙 雪 游泳,想起谁?

    9月9日说这三个词,朋友们会想起敬爱的毛主席。今天精选三首毛爷爷诗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水调歌头...

  • 风华正茂

    “风华正茂”这四个字,是出自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现独立成语,形容青少年所具有的蓬勃朝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 书写《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于1925年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时所做之词。 这首词,以景抒情,豪迈的展现了毛主席年青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ooa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