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症”,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讨好型人格”。本书作者哈里雅特·布莱克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把在第一位,从来都不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并且,这种强迫症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这些人就可以算得上是“取悦症患者”了。
第一、取悦症患者有哪些类型,是什么让他们强迫自己取悦他人?
1.认知型取悦者
这种类型的取悦者脑海里有一些错误的思维。在这些错误思维的指引下,他们做出了一系列取悦别人的行为。
⑴ 应该式思维,“应该式思维”里最害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我应该做个好人”
⑵ 照顾自己等于自私;
2.习惯型取悦者
习惯型取悦者取悦别人就像上了瘾一样,是一种没有意识的行为。习惯型取悦者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变成取悦者的。这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形式:
⑴ 角色模仿。
⑵ 奖赏的“正强化”。
3、情感逃避型取悦者
情感逃避型取悦者取悦别人的原因是害怕冲突。
他们之所以一直通过取悦别人的方式,来避免糟糕的情感,通常都和童年的记忆有关。
第二、如何摆脱取悦症?
方法一、学会说“不
第一步,拖延时间
第二步:用“破唱片技巧”抵抗对方持续的施压。
避免回应现在的实际内容。“我现在还不能确定。需要过两天。”复述对方情绪,再次使用拖延时间。
第三步:拒绝。完全拒绝采用“三明治”技巧:把否定答复放在两个肯定的话语中间。对拒绝提供一定的缓冲,友善而坚定。
部分拒绝采用“反三明治”技巧:提出折中方案,放在两个负面信息中间。
方法二、修正“应该式”思维
把“我应该总是满足他人对我的要求和期待”转换成“如果我愿意,我可以选择满足那些重要的人对我的要求或者期待”。
方法三、自我照顾
在日记本上,写一个“我的娱乐活动清单”,清单上要至少包括20项你觉得开心的娱乐活动。平时每天做一两件小事,每隔半年或一年完成一个大计划。
方法四、重新定义自己
(1)先自己在纸上写下十个形容你自己的词语,当然,这十个词中,不包括“好人”这个词。
(2)再采访几个好朋友,请他们用十个词来形容一下你。
把这些词收集起来,认识自己除了“好人”以外的其它标签,并且在生活中强化这些标签。
解读 | 若杉
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已出版作品《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个人公众号:若杉生活(Rosan_life)
播音 | 丹丹
策划编辑 | 李雪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