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轧面条》说写训练的教学实录,有以下感受:
这是一节高段的说写课,于老师仍然在选材上紧密联系生活,把“说明书”引入教学,体现学以致用。当然说明书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实用文体,在学生读之前于老师指出了看说明书需要注意的三点———就是阅读说明书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读时做到有章可循。这就是典型的“授人以渔”。
第二个感受就是太佩服于老师的实践能力了,竟然会带着三台真实的轧面机来到教室,并且和好面,让学生在读过说明书的方法之后实际操作一下,你想想会有哪个学生不愿积极参与?相信每个学生一定会对轧面方法印象深刻,一定会对这节别样的语文课记忆犹新。
第三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于老师在最后处理写的内容的时候,非常的巧妙,别出心裁。因为传统的写作训练常常是统一题目,统一要求,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思路去写,其实这样指导得越详细,对学生的思想束缚越大,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少有创新。而于老师就大胆地摒弃了这种方法,让学生以写日记的方式完成,要求仅仅就是“你对什么感受深,对什么感兴趣,觉得什么好写就写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做才符合学生习作心理。当于老师问学生准备要写什么时,学生开始畅所欲言:
“我准备孙师傅为了改善老师的伙食不耻下问这件事儿。”
“我准备写没有文化寸步难行。”
“我准备写小巧玲珑的轧面机,并写出我改造它的理想。”
“我写我今天学会了一种本领轧面条。”
“我准备写我今天当小老师了。”
……
这就是创新思维带来的百花齐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