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品牌容器,一个装载了消费者“了解、信任、偏好”的容器,越是从了解,到信任,到偏好。这个容器的价值就越大,不被消费者优先选择的。不叫品牌,叫商标。
案例:
比如今天你去逛家电商场,看中一台冰箱,海尔的,耗电量、容量、大小都符合你的要求,价格2000元。刚要买一个售货员冲过来说:千万别买啊,他们的冰箱,都是我们给代工的,你看我这台,耗电量、容量、大小、体积,甚至外观都一模一样,才1500,你买我的吧。
你会买哪一台?
我会买海尔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说一样就一样啊?为了判断你们俩是不是真的一样,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像专家一样去研究,然后基于了解产生信任,基于信任产生偏好。这个过程,就是我买那个没有品牌冰箱的“交易成本”,可能花费的时间、精力,800都不止。而海尔,通过这么多年的运营,把“了解、信任、偏好”都装到了海尔这个品牌容器里。我看到“海尔”这两个字,就直接产生“偏好”,虽然贵了500元,但是相对于无牌厂家的800元交易成本,还是便宜的。
运用:建立“品牌容器”的三种方法
第一:从你的产品中,抽取一种叫做“品类”的特殊价值,装进品牌容器。
品类指的是,你做的产品和别人不是一类。你解决的是也许很细分,但是很独特的需求,你希望你的客户在这个细分的品类选择上,因为对你的了解而越来越信任,最后产生偏好。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饮料,凉茶无数种,但是王老吉创立了一个“品类”,然后通过广告、营销、赞助综艺节目,不断往这个容器里注入品类价值,让消费者最终产生偏好,特劳特甚至根据“品类价值”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
第二,往品牌容器里注入“品位”价值。
品味价值比较感性,有些人特别喜欢一个品牌,是因为它的品牌故事,比如香奈儿的创始人香奈儿女士的才华,名利,恋情和女权思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也有人喜欢的是品牌背后的设计模式,比如说LV包包经典耐看的图案,GUCCI时装的性感奢华,还有人喜欢品牌带来的社会和同伴认可,如带上万国手表,让人们觉得他很有品位。品味价值,甚至产生了凡勃伦效应,不买最好,只买最贵。
第三,往品牌容器里注入“品质”价值。他。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无印良品在1983年应运而生,无印良品的口号是“物有所值”,强调“品质”价值,它的产品拿掉了商标,包装设计非常简洁,去掉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降低了成本和价格,强调“去品牌溢价”,突出品质的无印良品,今天反而因此成为了著名品牌,我们提到的海尔,显然它的“品牌容器”里,满满的都是品质价值。
小结:怎么建设品牌?
努力是必须的,但努力之前你首先要想清楚,你打算往“品牌容器”里,注入:1)品类价值,也就是我和别人不一样;2)品味价值,我比别人更显得你有档次;3)品质价值,我的质量是最好的。
所以你的产品,有品牌吗?还是只有商标?你打算往你的品牌容器中注入品类呢?还是品味呢?还是品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