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论语》!

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信仰自由、思想自由,但必须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立国思想,否则这个国家必定一盘散沙。在孔子的执政理念中,其治国理政的思想,就是复周礼、行德政。思想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对于如何使用人才问题,孔子也自有其主张。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2·19)
鲁哀公是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定公之子,姓姬名蒋,“哀”是其死后的谥号(所以哦,《论语》是孔子死后很久以后编的了),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哀公在位时,三桓仍然专权,鲁国公室仍然处于被架空状态。

孔子从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至公元前484年(哀公十一年),也即55岁至68岁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这一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期间,公元前494年,孔子57岁时从卫国返回鲁国。这年的5月,鲁定公薨,哀公立。或许就是在哀公刚立时,他明知公室地位是难以改变的,但仍然想有所作为,于是向孔子请教为政。但之后孔子仍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在他59岁时欲西到晋国,不得,又回到卫国,再次周游列国。公元前484年(哀公十一年),季康子派人来召请孔子,孔子于是离开卫国,最终回到鲁国。也有人认为,先秦典籍中记载孔子与哀公的答问很多,可能主要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也即孔子最终回国之后,包括这次答问。
除了孟懿子、孟武伯问孝外(《论语·为政》2·5-6),这也是《论语》第一次记载当政者问政。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赢得民心,获得百姓拥护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使用,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不用,老百姓就会拥护你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使用,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不用,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了。”
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诸,之……于的意思。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论语》在记载国君或者上位者和孔子对话时,孔子的回答用的是“对曰”,以表示尊敬。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也是实现治国理政一个重要方面,是具体措施。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其意亦盖在此。

当然,治国理政的举措包括很多方面,用好人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在儒家的思想中,已经看到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更重要的因素,也即民本思想。《尚书》早就说过,“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儒家经典《礼记》记载的大同理想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而孟子更直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民本思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者叫以人民为中心。
选贤与能,是中国政治中的一个大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点击下方“赞赏支持”和“关注”,关注并阅读连载《论语新视界》。
感谢一路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