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开学,和我一起分到中学的两个老师离开了。一个假期中应聘去了私立学校,另一个在开学两天后被男朋友调到了城里。
我和后调走的同事是小学同学,我们邻村,有时还一块上班回家。她走的时候没给我说。我心里很失落,觉得至少她走时得给我说一声。
那一年,我代初二。上学期,我把课文讲得很慢,还有三个星期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还没讲完新课。后来的复习也很仓促。
那时候,每年都有学生辍学,特别是初二的学生,每到学期末辍学的学生就很多。学校为了控制学生辍学,制定量化方案,辍学的学生在计算平均分时就算空头。记得那时每当有学生辍学,老师们都去学生家里喊学生回来上学。有的学生能叫回来,有的叫不回来。
那时我和搭班的孟老师骑着自行车,一下午去了四五个村子叫学生。那是寒冬腊月,天气很冷,我俩骑着自行车,到村里后就问学生住在什么地方。现在只记得在寒风中忙了一下午,不记得有没有把学生叫回来。
我是在2001年腊月结的婚,在结婚前三个月,我们的工资终于涨到了正常工资水平,430元。
父母养育了我二十多年,一直到结婚前,他们也没花过我的钱。相反我还得问他们要钱花,因为那180元钱根本就不够我花的。
2001——2002年的第二学期,学校成立竞赛班,我代竞赛班的语文。寒假开学量化时,采取的是基数法。不算平均分,按暑假开学时的基数算。我的量化成绩很低。当时一个同事在我身边说,还代竞赛班,量化成绩那么差。我感到特别委屈,去找教导主任。说我不代竞赛班了,主任问什么原因。我没说有人说我,只说我代课成绩不好,代不好竞赛班。主任安慰了一会,我没辞掉竞赛班辅导的任务。
那时辅导一节课给2.5元,领导为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制定了几个竞赛目标,如果能考进全区前五名,辅导费最后一节课五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辅导的学生考了全区第四,最后课时费按5元一节算的。我领了400多,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
2002年的时候,私立学校正在兴起,学校里的不少老师都去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的工资比公立学校高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