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试了试阅读一本逻辑性和说理性都比较强的书,这样容易引发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思考的地方做上标记,那些陈述句和类似定义的句子同样做上标记,选择一些可以作为写作输出主题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当这些步骤都完成以后,关上书,看能不能记住什么。结果发现,自己脑海中还存留的内容非常少,这些内容也仅仅是象征性的对刚刚读过的内容的一些粗浅的总结而已,这个总结慢慢也从一个简单句变成了一个词。
那么到底记住了还是没有记住呢?
有了一些总结,似乎是记住了;看了那么多,只剩一个词,当然是没有记住。
实在是纠结,一股挫败感袭来。
回过头来想想,这种纯干货型的书,里面的内容本就十分晦涩,即便是期间穿插着很多例子、实验结果,似乎信息也没有那么密集,但阅读下来,从速度和理解程度上来看,总是有些难度的。
更何况只看一遍,就想要记住,不太可能。
首先,看书要把心情放在第一位。因为心情对于一个人的直觉、创造力是有正向影响的,也就是说,要保证阅读一本书能够顺畅,思维不断绝,理解力跟上,并且不费力,心情绝对是最关键的;
然后,在心情的影响下,结合书里丰富的例子和逻辑性,刚好与自己所持有的信念和偏好有联系。毕竟,选择了这本书,就是因为我信任和喜爱,再加上外界对书的评价甚高,让我不知不觉中我就有了认知放松的感觉。我的思维也就在这些直觉和心情引导下,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了;
最后,读到有感觉和有道理的词句,自然会拿出便利贴来记录,顺便把想法也写上,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这些事情就这么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回过头来还要问自己记住多少,显然是在找不自在嘛!
心情平复,不再纠结。只要是好书,肯定不止读一次,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在读的过程中,记录了那些自认为可以用作输出主题的句子,还有一些有道理和貌似定义的句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了。其他的,等以后读了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