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You:
见信如晤。
(一)
昨天,我有位好朋友在群上发了一张图片,是上世纪末《亚洲周刊》发布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榜单。
我当下没有回复,只因每次见着这份榜单,脸上就禁不住要泛起一轮红晕,想起旧时曾有过的豪情壮志来。
那是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了,忘了是在哪本书上,第一次见到这份榜单,顿时便激动万分。
心中想着,啊,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好小说我没有读过,大学四年,无论如何我都要将其读完,读不完我就是猪。
(二)
跟着,时光匆匆飞逝。仿佛只在弹指一挥间,我就大学毕业了。再一个白驹过隙,大学毕业又快五年了。
关于我是猪、我是狗、我不是人这些已成定局的“事实”,我早已学会了坦然接受。
至于什么吃屎、被雷劈之类的,我也就全当自己不曾讲过。
但如今再看到这份榜单,我还是忍不住翘起了小指,对着图片上的序号和书名,一一细数自己究竟读过哪些。
(三)
然而,机关算尽,反复确认,终究还是免不了颓然、沮丧、跌坐,不多不少,二十五本,只有四分之一。
最气人的,是这二十五本里,有五本还是在高中时就读完了的,剩下20本,也全是大学毕业之前读完的。
也就是说,近五年来,我几乎都没碰过这个榜单上的任何一本我没读过的书。
(四)
我把我的“崩溃”说给朋友们听。
朋友A安慰我:你又不是中文系学生,学的也不是近当代文学,没有必要这么苛责自己。
朋友B附和:中文系学生说不定读的都没你多。
正当我心里总算感到稍微舒服了些的时候,朋友C毫不客气地补了一把刀:
就算读完了又怎么样呢?能当饭吃吗?能有女孩子追你吗?清醒一点,兄弟,虽然我知道你很想凡尔赛一回,但,这么说真的没效果咯。
(五)
“咯~”,果然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虽然说的全不在点子上,但我还是幡然醒悟了,并且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
就如和菜头昨天在专栏里写的那样:“小说只是人生里的选修课,算是一种拓展或者丰富,和幸福人生没有任何直接联系。”
而生命中要去经历、要去体验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能说,我没读完那个榜单,而选择把时间花在其他地方,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小说,无论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是追求趣味、智性、理解,又或是为了加深自己对生活、对世界、对他人以及对美的认知,都理应抱有非功利性、非实用性的态度,为了读而读,才能一直读下去。
(六)
对于那份榜单,剩下没读过的,有机会我还是要把它读完。读过的,有机会也要重温。
不只是为了完成一个纪录、圆一个多年未完的梦想那么简单,也是为了看看,以现如今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理解力,再去和活在上世纪的那帮作家们对话、角力,是否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自己又是否能对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和中国人,生出更多的温情与敬意?
至少,我如今能确定的是,在阅读小说这件事上,我已经摆脱了“好人坏人、过不过瘾,刺不刺激、真不真实、喜不喜欢”这样的单一评价体系,甚至也不再满足于同一作家、同一类型带给我的可控的安全感。
犹记得金庸先生在他作品集的序言中写过:“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阅读好的小说,也是在帮助我们了解更丰富的人性,从而让我们变得不再狭隘。
毕竟一生中,与我们能擦肩而过的人,有很多,但能真正认识的人,还是太少、太少。
祝你也阅读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