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认识电影》读书笔记

《认识电影》读书笔记

作者: 小蚂蚁小蚂蚁 | 来源:发表于2017-03-11 09:04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它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由路易斯·贾内梯编著,焦雄屏翻译,此书把电影这门艺术归纳总结,详详细细的介绍了电影这门艺术,由浅及深,由简到繁,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就我个人而言,它是电影著作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学电影的人来读。

       “题材本身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分散对内容注意力的方法都值得怀疑。”(第四页,第一章)的确,写实电影的极端会倾向于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而形式主义电影则强调技巧与形式。

        “现实主义风格之卓越在于处处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而牺牲形式之美,专注于捕捉现实的真正模样,不在乎影像的粗糙,甚至凌乱。”(第五页,第一章)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觉得朗朗上口余音绕梁而已,而后的几天,我又返回到这里,重新的细细揣摩,终于领会到了作者的意思,大部分的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影像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种风格的电影主要是呈现电影中的信息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对照。因此现实主义影片倾向于处理低下层的人物,并且探讨其道德问题。

        “只要有用,什么技巧都是对的。”(第五十三页,第二章)极为平常又简短的一句话,却有一番哲理的味道。在电影中,多种技巧均可达相同的情绪和意念,有些人善用视觉因素,有些人则喜欢对白、剪辑或者是表演的技巧,但是,无论用哪些内容,哪些手段,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这部电影的意念,使人明白其中的韵味,总而言之,这些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使电影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体现出了,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手段,只要对这部电影是有用的,是有益的,那就是对的。

       就我个人而言,第一百九十二页,第五章中的5.2小结(即音效)是让我最为感兴趣的,同时对于我来说也是最难的一个重点,自小对音乐就不感冒的我唱歌从来不在调上,或许,这也是我在剪辑方面的一个大大的弱点,不明白如何处理影视中的音效问题。细细品读完这一节之后,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让我茅塞顿开,也更加使我爱上了这一本书,因为它对于我来说确实很有用。

        大家都知道,声音在一部电影之中的重要性,影视声音的处理称为混音,包括了对白,独白,音响,音乐等等,如何能恰到好处的把一部电影之中的声音把握好,是一部电影层次的体现。音效的声调、音量、节奏均能强烈影响我们的反应。高调会使听者产生张力感,尤其生效又延长,其尖锐的刺耳感会令人焦躁不安。低频声音则较厚重,不紧张,常用来强调庄严、肃穆的场景,例如《七武士》末尾的男性合音。低音也暗示神秘及焦虑,悬疑场面也利用其作为开始,再逐渐提高其音调。

        音量影响也差不多。音量大的感觉紧张,而音量小的则显细致,节奏和音量也有差不多的影响。画外音也能使观众想象景框外的空间,生效能在悬疑及惊悚片中制造出恐怖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听和倾听又是不同的,人的耳朵是有选择性的,能滤过杂音,专心注意谈话的对象等,例如在嘈杂的城市中对话,我们倾听对方说话,但是仍可以“听”到汽车鸣笛声等等声音,但是麦克风是没有办法选择声音的。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们自己拍了一些小短片什么的,用zoomh4h收音器收的音,一些很细小的声音,比如说衣服的摩擦声音等,人一般是听不到的,但是通过监听耳机却可以清晰的可以听到,这也就证明了麦克风“听”到的声音和人所听到的声音是不相同的。电影一般也是过滤杂音,某些杂音可以建立环境的背景意义,而一旦背景与主角关系清楚后,杂音即可消掉,有的时候为了让观众可以听清楚对话,会删掉杂音。

       音乐是相对抽象,纯粹的形式,要务实地谈音乐的“内容”,有时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有歌词时,音乐本身的意义就比较明晰。歌词和音乐本身固然都能传达意义,但方式不同。无论有没有歌词,音乐与影像配合,其意义就更容易表达。

        第八十八页中的“运动感觉”是我最为感兴趣的部分。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运动,虽然大多数的运动都让观众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对我们而言,生活每天都在运动之中。对电影而言,不同的运动则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象征意义。这些运动可以用象征化或风格化来描述。那种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通常是非风格化的,而表现主义则是风格化。风格化往往和象征联系在一起,风格越极端象征意义则越深。

        动作片是最常见也最能体现运动的一种电影类型。特别是在中国的武侠片中,由动作的编排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而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武术指导。武术的招数大致分为写实派与写意派。写实派曾在香港早期的武侠片中占据主导地位,武打动作有板有眼,接近于现实;而写意派则被成为新武侠电影,武打动作飘逸炫目,倾向于一种武打意境。

        《龙门飞甲》中的武打动作则是写意派。以渡口之战凌雁秋解救素慧容为例,凌雁秋从高空飘落而至,手中宝剑挥洒自如。这表达了武侠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气概和剑法技高一筹的本领。

       李小龙所演的电影大都是武打片,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过。记得曾经看过几遍的《龙争虎斗》,在李小龙的这部电影之中,他们的武打动作宛如舞蹈一样优美,说到这里又让我想到了胡军林志颖版的《天龙八部》,在少林寺武林大会之时,虚竹和丁春秋的对决,最初我也只是觉得好看而已,因为自小就喜欢影视剧中的那种打斗的感觉,段王爷和他的其中一个妃子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段王爷先说“他们的动作好优美”,继而他的一个妃子说“是啊,简直就像舞蹈一样。”装着他们两个的对话,我再去看虚竹和丁春秋的打斗动作,确实如此。动作打斗的戏,如群架、击剑或功夫武侠电影,往往有精确,动作优雅的动作安排。

        远离镜头的动作则代表退缩,张力减少,压力减轻,有时甚至是软弱、受打击和可疑的。电影的结尾往往喜欢用这种镜头,无论是角色走远,还是镜头拉开。摄影机与移动对象的距离和角度也会决定其意义。一般而言,镜头越远,俯角越高,动作便会显得慢,反之近距离和仰角均会放大及加速速度及动作。

       有的人不是很了解这些,容易把动感当成电影化。或许,他们认为动作越花哨繁复的题材就越适合拍电影。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当然,“感觉”二字是一个比较泛泛的词语,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feel是不同的,当然也就不能肯定的说谁的感觉是对谁的感觉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人类特有的“feel”又是其他的动物不可比拟的,所以我们人类生活在众多生物中的上面。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1997年的《缘来是你》。网上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动作不一定永远主控一切。有一个场景值得研究学习,值得观看,男女主角清晰无比,不重要的角色在画面中进进出出,偶尔遮住主要角色,他俩边舞边谈,动作不大。导演用望远镜来拍这对情侣,他俩焦点清晰,其他跳舞的人变成模糊波动、无关紧要的背景。重要的是两人在彼此臂弯中,世界的其他部分都很遥远。没有绚丽多彩的词语,却平平淡淡的描绘出了男女主角的爱情,周围的一切都不重要,只有眼中的对方是最重要的。

       当所有画面均是静态时,最微小的动作也会产生重大的意义。这种静态也可有象征意义:缺乏动感可象征精神或心理的瘫痪,安东尼奥尼的作品就不乏此例。 在我看来,有着卓越运动感觉的导演不少。例如,日本最为著名的黑泽明导演,他是最会用对比阐释动作的象征意义,他经常以并置的静止视觉元素伴随小却精力充沛的情绪漩涡来制造戏剧性的张力。再如导演《罗拉快跑》的汤姆.提夸,就是一个提倡用真正的跑来制造运动感觉的人。

        我们对动感的情绪反应也会由哪个角度拍摄而定,是由正面镜头深处向摄影机跑来,还是由侧面捕捉奔跑者的横向行动,从左向右或者从右向左,都有不同的感觉。纵深的运动看来较慢,较有挫折感,因为主角从后跑到前需时间较久,摄影机似乎在耐心的等候。横向运动则显得较具决断力和强悍,因为从画面一端到另一端只需一眨眼的功夫,他一溜烟就划过了银幕。

       最初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从同学的口中知道的,听他们说这本书还不错。便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真正的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它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给予了我很多的知识,使我的脑海又添加了一丝涟漪。

        尽管,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的知识。但是我的心里总有那么一丝不痛快,因为我感觉我还并没有完全的吃透这本书,没有完全的了解这本书,所以,我打算再细细的品读一遍这本书。

相关文章

  • 认识电影 读书笔记

    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性很强,以前看一些评论很高的电影,我往往会看不下去,或者说不知道好在哪里,希望通过读这本书能够更会...

  • 《认识电影》读书笔记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

  • 认识电影

    用最少的元素完成最多的功能 3种电影风格的分界是模糊的。 歌舞剧和喜剧一般使用high key(高调)风格。灯光趋...

  • 认识电影

    摄影: 现实主义 古典主义 形式主义 镜头:大远景 远景 全景 中景 深焦(广角) 角度:鸟瞰 俯瞰 水平 仰角 ...

  • 第八艺术 ——《认识电影》读书笔记

    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无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转载。 [格式] 原文摘录 我的批注...

  • 《认识电影》读书笔记-第一章

    一、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 1、传播学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经指出,一种传媒的内...

  • 《认识电影》之摄影

    影片主要有三种风格: 现实主义, 经典主义以及形式主义. 三大类别纪录影片, 故事影片和先锋影片. 现实主义和形式...

  • 《认识电影》阅读笔记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本书从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剧、意识形态、理论及电影《公...

  • 重新认识电影

    以下视频可点开观看↓↓↓ 教育闲谈之看电影的好处 看电影,就是进入他人的故事,用他人生命的视角去多角度地认识不同人...

  • 20190106 Sun. 感恩日志 6/31

    ✨昨天真的敲级无敌棒,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鼓起勇气在五个大群分享了读书笔记和影评,发现了认可我的人,认识了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识电影》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ra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