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
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具备小额分散、物权清晰等特点,使其顺势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金融产品。
虽然互联网汽车金融已经成为风口,但也面临着征信体系缺失、大数据风控中数据缺失等瓶颈和难题,实际上并没有看上去那般美好。
随着智能技术更新以及消费不断升级,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互联网汽车金融由此生发出巨大的潜力。今年以来,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开始受到众多资本的青睐,融资总额已超过130亿元。不过,在互联网汽车金融成为风口的同时,也面临着征信体系缺失、大数据风控中数据缺失等瓶颈和难题。

互联网汽车金融如何发展?
受到众多资本青睐
互联网汽车金融备受资本青睐,一个原因就是去年8月24日多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网贷资产必须小而分散。互联网汽车金融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截至2016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94亿辆,新车和二手车交易一直高位运行。与此同时,国内汽车金融渗透率仍然显著低于国际水平。汽车金融盈利可观。很多平台都在尝试推进自营金融,不再单靠交易利差盈利,而是通过保险、金融、售后等各个环节来增加利润点。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可达2万亿元,消费金融渗透率将提高至50%,未来前景可想而知。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也为新车零售提供了重要选择。
一是模糊价格因素,以防止新渠道来混乱市场定价;二是填补了市场销售空白,用低首付或零首付降低用户购车门槛,极为适合对效率和便捷性有要求、希望尽快享受汽车生活的年轻消费群体,同时也为一些创业企业降低了成本。
汽车领域的互联网化进程刚刚开始,参与者大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家企业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当前风险资本市场缺项目不缺资金,互联网汽车金融领域的巨大想象空间自然容易吸引资本关注。
前景可期问题不少
我国目前在征信市场方面尚未建立统一明确的行业规范,公众征信更新不及时,共享机制不健全。央行征信目前只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目前尚不能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共享信息。与此同时,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在与第三方商业征信机构开展合作时,也面临着第三方商业征信机构数据分散化、碎片化等现状,这导致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需要衡量第三方商业征信机构的数量、机构的数据质量、数据的稳定性及价格等,间接提高了业务成本。
大数据风控模型的数据样本有限且模型的有效性同样需要市场验证。互联网汽车金融提倡快速便捷的客户体验感,在此需求下,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普遍依托大数据开发风控模型,力图减少人为干预,通过模型验证来促成业务快速达成。但是,汽车金融作为一个低频次、高金额的业务种类,其数据样本量有限,很难达到短期建立风控模型的目的。因此,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会依托自身已有的数据样本及通过第三方公司采集到的数据样本建立风控大数据模型。但该种风控模型限于数据样本的数量,尚不成熟。
此外,线上功能有限、难以把控消费场景也是掣肘互联网汽车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汽车金融的核心业务是汽车消费金融,其布局需要把控消费场景,但基于汽车消费的特殊性,汽车消费场景恰恰是最难把控的,也成为互联网企业发展汽车金融业务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汽车消费是典型的大件消费,且涉及三包政策、挂牌过户、维修保养、保险等一系列问题,纯线上场景可以覆盖的环节极为有限,需要与主机厂、经销商等深度合作,但主机厂与经销商基于自身利益,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的意愿有限。
强化自律严格监管
2016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已超过7000亿元,虽然市场渗透率仍相对较低,但市场规模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持续扩张。相比欧美市场,国内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相对不成熟,仍需多措并举持续发展。
发展互联网汽车金融,需要从场景和风控两个方面着手:场景层面,需要加强与主机厂、经销商的合作,互利互惠,通过更好地服务汽车销售环节来体现金融的价值;风控层面,则需要从评估车为主向评估人为主转移,这便需要借助大数据风控手段,尽量获取更多有关人的数据,建立并持续完善风控模型。

在场景方面,互联网汽车金融最理想的应用场景是线上审批、线上支付、线上还款,线下提车,很简单便利。目前来看,各家企业都必不可少地面临风控风险,这就需要加强线下场景的把控能力。
在风险管控上,建立贷前、贷中、贷后的三级管理体系。贷前的整个授信调查阶段,因项目不同,贷前的管理要求也有所不同。在这个维度上,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征信情况,包括收入、家庭资产,通过反欺诈模型,包括第三方征信和央行征信系统可以快速识别个体,形成用户画像。
站在风口的汽车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如政策上对融资租赁市场的规范并不全面,缺乏系统性监管,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导致租赁市场存在信用缺失问题。这就需要行业自律及法律完善双管齐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