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读书】习忍达终无所伤——《心学大师王阳明传》(4)

【读书】习忍达终无所伤——《心学大师王阳明传》(4)

作者: 花颜徐徐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6-16 22:15 被阅读4次

弘治十八年五月,三十六岁的弘治皇帝奄奄一息,拉着顾命大臣刘健的手哽咽托孤。

当时的明朝,文官治百姓,宦官治文官的政治局面已经木已成舟,宦官集团权势倾天。幼帝正德只顾嬉游玩乐,以马永成、刘瑾为首的宦官控制了大内,顾命大臣们成了外围边缘人物。朝廷内权力争夺血雨腥风,宦官建立东西厂,铲除异已,辑拿文臣,不到一年,旧臣几乎无一幸存。

王阳明在这场政治争斗中,没有媚阉求荣显,在言官吓破胆的情况下,他上了一封娓娓道来的“讨巧”谏子,语调平缓,要求合理对待文臣,没有声讨宦官的努力。正德帝很是反感文臣对宦官的参奏,打狗也要看主人是不是?

但宦官越来越恶劣,太监穷凶极恶起来不计后果。正德二年将刘健等53名朝臣榜示朝堂,令群臣跪于金水桥宣戒,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王阳明也未能幸免,被投入了锦衣卫监狱。在狱中,他第一首诗就叫《不寐》,睡不着,黑夜无尽头。“滔滔眼前事,逝者云相踵”,他后悔,不是后悔上书谏帝,而是自己不该重返仕途。

最初尖锐的痛苦慢慢有点习惯忍受时,他开始想办法来打发这没天没日的生活。他开始学习《易经》,刚好狱中有儒门“战友”,他们一起讲学论道,体验一种高墙之内一丝的精神愉悦。在大年夜,对着墙缝里射进来的凉凉月光,勉强滋长出“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的朦胧希望。

判决下达了,他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相当于某乡镇官府招待所的接送员,结果比一些杖毙、明正典刑的好太多了。然而这种发配其实只是人死得慢一点,通常发配的都是穷困疾病祸乱横行地区,但只要不死,囚徒也会比任何人有梦想,只要活下来。王阳明的这次经历使他明白“道术一体”才能有效的“行道”。

孤独的个体在无所依傍的深渊,在天地之间,除了自己的这颗心,还有什么?能够不屈不挠地坚持,除了靠自己的“心之力”,还得到一种领悟便是能将“万物皆备于我”,能化一切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即君子友我,小人资我,艰难困苦玉成我。

在残酷的朝廷权势争斗中,王阳明看到了太多的文官视死如归,支撑他们的是儒学的道义力量,牢狱之灾、无谓牺牲此起彼伏,“道术一体”此时显得多么的重要。

“道器不可离,二之即非性。”这就是“道术一体”的观念。《周易》把“道”称为无形气场,有形物象称为“器”,自然中很多无形的力量在影响和作用着万物的生命轨道。“道”是万物的主宰,无所不为,有形的万物生命应顺之规律为之,不可逆而行之。人要虔诚领悟“道”,提高自己的修养,另一方面,要科学的方法学习了解“器”,那么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层面在生活中都不会缺少了。

中国古老的传统思维十分讲究人的内心及处世方法的合谐统一,这也是王阳明一直在寻找的一种智慧。什么是人生的真正智慧?人类的所有哲学思想家都是为了寻找和养育人生的智慧。在王阳明看来,道器合一是一种随机应变,即是思辨问题,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问题。如何在险象环生的逆境中寻找开局?如何坚持内心的道义又能有效的施行?“无欲见真体,忘助皆非功”。“忘助”,故意人为寻找所谓无为状态。要坚持“事上练”,既要身体力行在做事中领悟存在,还不能堕入缠执之中。

王阳明这种在“动忍增益”的锤炼中练出来的自救和救人的智慧学实在是虚虚实实的一门艺术,也验证了现在的一句话,生活的魔力在于戏剧性,能够对付这种戏剧性的才会是真正的哲学。途经长沙岳麓书院时,他言道虽说颇当他情,但既是求道,又何必唯有此处?资之深者,左右逢其源,随时而起,待机而动。

读思想家哲学家的人物传记,以我的学识和水平其实想要理解通透是非常难的,难的不是看一看这位思想家哲学家平生经历了哪些一系列的事件,而是了解和领悟哲学家们能通过自己经历,让思想和灵魂产生出智慧的火花。

在去往贵州的路上,王阳明还收获了三个弟子,无比欣慰的是三个弟子都被举荐为乡贡生,要去北京,他语重心长地教导三个首批名册学生要沉潜进学,温恭亦沉潜也,“三子识之”!

必须正视现实,必须继续往前走,王阳明的自创精神胜利法让他渐渐感觉好了一些了,还模仿苏东坡的文风,赋词道:“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琴瑟在我御,经书满我几。措足践坦道,悦心有妙理。”于枯寒处见生意,在晦暗处安身,负阴抱阳,只要精气内完 ,外物又能奈我何呢?这就是一副我是神仙我怕谁的模样,他能做到平静地去贵州龙场驿站去当他的接送员去了。

贵州龙场其实是个十分偏僻闭塞的小地方,驿站原是当地土司为朝廷所建,很少有人马通过,这里毒蛇遍地,野兽蹿奔,加上与当地语言不通,生活条件又恶劣,对有肺病的王阳明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但恰恰是这种奉旨隐居的巢式生活,成了他锤炼恬淡境界的好时光。

这就是一个实干家的质地。既不是那种笨得只能做硬气官,也不是纸上谈苍生的读书虫,能够以环境克服环境,在任何条件下化不利于有利,从而在当时那种多愁善感者必死无疑的生存条件下,奇迹般的存活下来。在临界状态发现生存的本质。他把自己当人,不似屈原那种自视清高无法与现实妥协,自求速死。他没有苏东坡那么“旷”,但有其不相上下的“达”,达则通,通则不痛。中国古代哲学其实就是一门通学,自己通别人也要通的学问。

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格物致知之旨”

“格”就是“正”,“物”就是事,“格物致知”是儒家认识论的一个概念,即到达真知获得真正原理。明理学家朱熹提出天下的道理要在事事物物上观察和发现,才能穷尽其理。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观则认为事不是事物的事,而是意之所想,心中之事。圣人之道,要靠自悟,不能假借外物,也就是要回归自己的内心,把内心不好的思想观念欲望情绪纠正过来。朱熹是向外寻求天下之道,王阳明则是向内向自己寻求。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在于一方面讲究实用主义,但如果又想快速立功,大家又很愿意学习这种方法。就像如今的改革开放格局,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能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所以在中国的文化里能够快速接纳西方的文化渗入,但又能保持自己文化最独特本质的魅力,这是因为中国文化特有的兼并包容的特点。

因为认知有限,写篇读书笔记时,深知“格物致知”的奥深,努力查阅,但还是会词不达意,无法悟透其思想真正寓意,只能算是对这精神现象学说的浅显了解。但是如果这种精神我们能借悟一点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它是具有再生产的能力,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将会是一部动人的成长小说。

365无戒训练营第43篇

谢谢您的阅读!2018年我与您一起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寒江钓月:棒棒哒^O^
    一篇真诚的好文,需要反复推敲慢慢领悟。若只是粗粗一看,难免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心学里以自己的通达,来变不利成有利,变阻力为动力。不求于外,反求于内。也就是说客观必须在主管的解释下才分成好与坏。
    自己的理解这似乎就是一种解释事物的方法。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出门被狗咬了,对一些人来说是倒霉,对另一些人来说,哥们被狗了,牵狗的是个美人,看来要告别单身了!
    所以好坏就看你怎么想,和你遇到事情怎么去做。
    自己对作者大大文章的理解^O^肯定是有偏差了,坐等下一篇^O^
    花颜徐徐来:感谢寒江走心的点评!王阳明心学其实是种唯心主义的思维,以内心面对万变的缤纷复杂的事物。这思维渗杂了中国的佛、禅、道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以自审的内心看待万事,从而选择发现利用机会来成就自己。朱熹说则强调万物有其自然规律,人必须找到它发现它顺应它,属唯物论。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安身立命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挺有意思的,有空得多琢磨。再次谢谢!:pray::yum:
  • 无疾不伤:加油,一起写🙂
    花颜徐徐来:@无疾不伤 谢谢鼓励!加油!
  • 星云_fighting:对于王阳明,分析的很到位
    花颜徐徐来:@星云_2b8b 你朽木,这话说的,哈哈
    星云_fighting:@花颜徐徐来 嗯嗯,那比我朽木强百倍啦,姐!加油!!🌹🌹🌹看好你!!
    花颜徐徐来:@星云_2b8b 一点皮毛,哲学思想其实很难,你想人家是悟了一辈子的道理。

本文标题:【读书】习忍达终无所伤——《心学大师王阳明传》(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fi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