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年2月6日 星期四 晴 阅读第18天
阅读内容:05 “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 P194-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我们并不陌生,可我从未想过这句话更深层次的含义。群内、群外人的实验告诉我们,我们更容易对和我们属于同一群体内的人产生共情。相比之下,对于群体外的人,我们共情较弱。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以色列要屠杀哈马斯,甚至连妇女、孩子都不放过。网上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出现的可怜孩子被炸伤、无情射击等让人瞠目结舌。可作为过去一直备受同情,也曾遭受过种族灭绝的以色列犹太人为什么又能对哈马斯人民下手屠杀。看了今天的内容后,我突然有了答案。原来,他们根本没有把哈马斯的人当人看,无论男女老少,一概定义估计跟物品是一个概念。一次同时,一个十几岁的以色列女孩对于要搬到加沙去住,把加沙人赶出去的自信和坦然的言论也让我意识到,以色列很多人都被进行了“去人性化”的洗脑。这些被“去人性化”洗脑后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敌人”,对这些“敌人”没有一丝共情。实在可悲、可恨!
简·埃利奥波在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遭受暗杀后第二天对孩子们开展的蓝眼睛\棕眼睛实验让再次让我们看到换位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如作者所言,生而为人,我们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换位思考。但我们的孩子却基本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我,自私?不会换位思考,遇事只想着自己是很大的原因。成人看到孩子吵闹,为什么会大声呵斥?因为他不理解孩子,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玩就是他们的“工作”,不是大人严重的胡闹,调皮。在这个数字超链接的时代,未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已经不再是想象。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在于我们是有温度的,能够理解别人感情,和别人产生情感共鸣,能理解他人难处,会换位思考的。
如何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的一对一倾听。我觉得,一对一倾听就是老师借以和孩子产生连接,引起共情的一个特别好的渠道和方式。我们要做的,是一定要有倾身向前的态度和发自内心的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