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Worlds File 111
一直在说老上海风情,老上海的情怀,其实除了在电视上和一些书籍上,我还真没有亲眼看到所谓的老上海风情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实也对啦,我要是能看到就出大事了,谁能看到几十年前的事情呢?
不过终于有一个机会能够让我看到老上海风情了,在世纪大道地铁站的旁边,世纪汇的地下建造了一条老上海风情街,据说完完整整的体现出2、30年代的上海,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必须去看一看,亲身体验下老上海的风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风情,能让杜月笙这样的大人物留恋于此。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世纪大道地铁站,首先这里是四线换乘,不管哪一个时间段都是挤满了人,让我觉得脑壳痛,我平时外出乘坐地铁,哪怕绕路我都不会来这里换乘的,除非实在没办法,才会硬着头皮上阵。
记得有一次冬天,我和肖两个人坐地铁回家,可能是地铁里空调开的足,人又多,空气十分的闷热,我的心脏就一直很不舒服,呼吸都不太顺畅,于是到了世纪大道我就赶紧下车,快速跑出站外,外面清凉的空气真的一下子给了我生命啊,我定了定神,吃了一颗保心丸后就坐在路边的花坛上,肖也陪着我,这种感觉很舒服,我们就这样聊着天,等回过神来竟然已经晚上11点了,我们两个人聊了2个小时,于是两个人傻笑着站了起来,在路边的一家小餐馆里点了3个菜,满足一下已经饥肠辘辘的自己。
真的很怀念这样的生活,深夜、灯光、朋友、香烟、夜宵,总能勾画出无数的故事来。
脑海里想着这些事情,让已经走到地铁站的我还是开了一辆摩拜单车,一路骑着来到了世纪汇,匆匆的来到了老上海风情街。

老上海的“铛铛车”和铁轨,一下子让我穿越到了30年代的上海,我看了好久,这辆“铛铛车”应该是可以开动的,只是去的那天暂停开放了,否则我一定要坐上去体验下那个年代的感觉。

也挺佩服设计者的,那么小空间还可以弄出这么一个有趣的设备,相信正式开放后,一定是很多人会去体验这个传说中的“铛铛车”。
为什么叫这辆列车叫“铛铛车”呢,因为在开动的时候,上面的铃铛会响起来,就好像现在车子的喇叭一样,提醒人们避让,所以后来人们给这个有轨列车起了这个名字。

指示牌上挂着各种商家的木牌,也指明了他们的门牌号,十分的怀旧,各个区域也用了这些古老的名字来划分,真的挺有感觉的。

“复兴”号轮船,超多人在这里拍照,可惜船是上不去了,又一个遗憾,否则站在船头,可以体验下当水手的感觉,哈哈。

这个黄包车可不得了,这就好像现在的出租车,有钱人才坐的起哦,很多经典的电视剧里总能看到身穿旗袍的阔太太坐在上面,和拉车的车夫形成鲜明的对比,也间接的表达了那个年代贫富差异。
黄包车倒是可以坐上去,很多老阿姨都喜欢在上面拍照,我就不上去了,咳咳。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煤油灯,虽然现在肯定是用电的了,但是我对这样的造型情有独钟,喜欢的不得了,如果我想开一家店,我一定会在门口放一个这样的煤油灯,再放几张桌椅,想象着一个穿着体面的老克勒坐在外面,面前放着一杯咖啡,嘴上叼着一个烟斗的感觉,啧啧,太有感觉了。

这个小小的红绿灯真的好可爱啊,而且还真的会随着时间变换着灯色,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效,不过我一向对这样的小装饰很有爱,因为往往这样的细节才能体现出设计上的完美。

从右到左的文字招牌、各种繁体字、石库门、灯笼、煤油灯、随意放在路边的沙袋,真的像极了30年代老上海的码头街,配合以黄色灯光为主的整体风格,仿佛就在一瞬间,我们来到了这个年代,黄包车上打扮优雅的阔太太、扛着沙袋讨生活的码头工人、穿着西装革履的绅士、各种摆着地摊做小生意的老百姓,这些东西完完全全的构成了一副那个年代活动的图画,让人沉迷。
这里除了老上海的景色外,另一个亮点就是汇集了各种新老美食,沈大成、大壶春、七宝老街汤团、缸鸭狗、小绍兴、佳家汤包、双燕楼等等,能够让你在观光的同时,满足自己饥肠辘辘的肚子和口水哒哒滴的嘴巴,记住千万不要吃饱了过来哦。
我就是吃饱了才来的,结果什么都吃不下了,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