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50410184704.jpg
我们都知道改变一个旧习惯很难,养成一个新习惯也很难。每天都跑步,跑了一个月,发现怎么身材没有任何变化;读书读了几个月,发现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工作努力了几年,发现跟那些投机取巧的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活还越干越多。
但据《原子习惯》的作者观察,其实习惯的改变有个停滞期,正如地球的两个板块彼此摩擦数百万年,张力不断累积,直到某一天,它们又摩擦了一次,就跟数百万年来任何一次摩擦一样,但这一次,张力破表,地震就爆发了。
改变可能酝酿数年──然后瞬间发生。——《原子习惯》
很多马刺球迷都知道,美国职篮史上最成功的球队之一圣安东尼奥马刺队在更衣室中挂着这样一段话:
“当一切都看起来无济于事的时候,我去看一个石匠敲石头。他一连敲了100次,石头仍然纹丝不动。但他敲第101次的时候,石头裂为两半。可我知道,让石头裂开的不是那最后一击,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击的结果。”——社会改革家雅各.里斯
习惯也一样,前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效果都很不显著,令人感到挫败。然而,这正是任何复利过程的标志:强大的成果总是姗姗来迟。文中用下面这张形象的图来展示:
NeatReader-1744205919321.png
当你终于突破潜伏之力的停滞期,你会明白,之前的那些努力并没有白费,只是被储存起来了。
外界只看见最戏剧性的事件,会说那是一夕成功,却没看见先前的一切,但你心知肚明:正是你很久以前做的事──当时你觉得似乎没有任何进展──才让今日的跃进成为可能。——《原子习惯》
巴菲特也曾说过:人们在到达一定年龄前会低估习惯的重要性,他们也会低估在45岁或50岁时改变习惯的难度,以及年轻时养成正确习惯的重要性。
你知道为什么养成习惯之后做事会更去轻松吗?比如你每天走熟悉的道路上班,对你来说,道路两边的景物都是熟悉的,你不需要额外的认知去辨认,你甚至觉得大脑在胡思乱想就到单位了。
就算你同一段路,你往往也会觉得返程比较快,因为你对路程已经有一定的熟悉和预期了。
学过开车的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学车的时候,既要看路,又要注意后视镜,还要留心换挡、刹车和踩油门等,精神高度紧张。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在旁边和你说话,你会特别烦躁,大喊道:“别说话,影响我开车!”
可是等你开车熟练后,不仅能在开车时和别人聊天,还可以同时听着新闻看导航。
改变常常是一个过程,且是个很长的过程,不是瞬间能够完成的。所以“下决心改变”整个决定可以直接跳过。其次,改变这个过程在最初的时候不明显,甚至完全看不到。如果刚开始用力过猛,就基本上注定会失败。更应该是把“改变”理解成了一股势力,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最初的弱小,需要时间,需要投入,需要持续投入才能逐步壮大起来。——《七年就是一辈子》
接受改变是一个过程,不要想着一下子就戒掉这个坏习惯,而是允许自己反复几次,那么习惯的改变起来就没那么困难了。
这两周我也忙到飞起,老人家回老家扫墓,媳妇单位又要三甲评审,连清明都没有放假,每天早出晚归,于是照顾两个娃的责任自然就落到我的身上,一天要接送6趟,还得盯着他们的吃饭跟作业,还不能耽误工作。
第一周确实手忙脚乱,可这周开始,我就慢慢适应了,于是日更也能正常了,锻炼也不会落下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只要你熟悉了,养成习惯了,对你来说,不管是精神负担还是身体负担就会小了很多。
自律非常重要,养成习惯更重要,注意你的健康,你的睡眠,你的锻炼,注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要花时间陪妻子和孩子,这样做不一定能产生你想要的结果,但肯定能提高你实现目标的概率。”——《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
正如这本书所说,做每件事时都力求“适度”。“如果我要做出极端的改变,那改变将是不可持续的,但适度的、渐进性的改变是可持续的。”
改变往往是持续的小进步和提高长期累积的结果,只有跨过这个潜伏的停滞期,才会迎来轻松的时刻。
每天分享一个我正在学习并觉得有用的认知或例子,欢迎关注。如果今天这个认知或例子对你有启发,欢迎给我点赞或转发。
今天是公众号日更的第376天/1000天,早起第1622天,慢跑3554/10000公里,最近正在学习《复利日知录》,很多理念来自《富足人生社群》课程的复述,一个地球上少有的可以让你不断变好的社群,欢迎加入一起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