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再次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自由提问环节,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在序言之中,白居易自言被贬出京已经两年,在此期间,自己恬然自适,安于现状,却在这天夜里,被琵琶女的话感动,才感觉到了迁谪之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句话里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为何他直言进谏,被贬远地,却心无波澜,安然生活,直到这个夜里,直到琵琶女的出现?
说得有道理,白居易是有安邦定国之志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创作那么多讽喻诗,针砭时弊,为苍生发声了;要不然他也不会在丞相武元衡被刺后,在朝廷上下噤若寒蝉的时候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片赤诚,会遭到铺天盖地的污水,因此晴天霹雳,天崩地裂。他不会没有悲愤交加,不会没有经历无处申诉,无人援手的过程,但是——为什么来到浔阳,他反而忘记了痛苦与愤怒?
答应可能是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麻木,当求解无门,挣扎无用的时候,他选择关闭了自己的感觉通道。这是人保护自己的常用措施,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也是同样的路数吗?
但是白居易毕竟不是阿Q,他的心依然是热的,眼睛依然是湿润的,他只是在等待一个被唤醒的时机。
于是,琵琶女出现了!
这里藏着一把钥匙。——琵琶女的音乐,“铮铮然有京都声”,这其实才是唤醒白居易的关键。
琵琶女的琴技高超是毫无疑问的,乐声美妙也是毋庸置喙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她根据白居易的要求,弹奏的《霓裳》《六幺》的曲调中,发现白居易始终不曾忘记京城,忘记朝廷。
他邀请琵琶女相见、弹奏,美妙的音乐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他不是为了取乐,而是为了满足他难以泯灭的用世之心。更何况琵琶女还是从京城来的,她的境遇中有自己的影子,她的眼泪成了白居易的镜子,如此他在会在这样一个素未平生、萍水相逢的歌姬面前,平日里压抑在内心的情感,终于喷涌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谁是叫醒我们的人?上苍是不是为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琵琶女”?希望她来得不是太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