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前
1、今天上师桌子上的佛像 是斯里兰卡的国王送的有特殊的缘起
有人昨天送上师 各个国家的一块钱 因此缘起上师发愿要去一些其他的地方国家 去弘扬佛法;
2、上师昨天观察了一下 《法华经》后讲什么 ,可能是《金刚经 》 后面还有可能讲《楞严经 》
有生之年哪怕听一节课 一课的传承都是很好的,有意义的;
正式上课
1、重要颂词的需要背 依师的10个法相
依师当调柔 寂灭功德胜
勤富教悟真 善说悲无厌
如果现在还没有依止善知识 那么想好好观察 从这十个法相;
2、多念上师祈祷文 早晚都念 心很调柔
3、佛陀示现涅槃时 与阿难的对话有密意 上师回忆了两件事:一是法王去北京佛学院那边 没有带上师随行 当时上师在讲中观;二是上师如意宝圆寂前 法王说不用上师陪同去医院 上师送别法王的景象永远在脑海中 最后法王遗体回学院的时候 上师只看到脚 后面才了解到这是继承上师遗愿的一个表示。所以要了解上师的密意 不要破坏缘起 破坏生生世世依止上师的缘起 “师徒心契 法意方传”得到上师的密意 上师的加持融入你的心 哪怕开玩笑都能够利益众生 。(重点说明理解上师密意 不要破坏与上师之间的缘起)
4、依师一是恭敬 一是行为要有善巧方便
5、要让上师欢喜 上师回顾自己 上师没有破坏缘起 誓言的金线没有被破誓言的绣染污 如果有染污上师也不会传法
6、依师要得到那一份 得到以后要珍惜;上师对甘孜州医生说 要在有经验的老医生还在的时候 好好学习,佛弟子也是如此 佛教徒有善知识的时候需要断除怀疑;
7、依止还是有差别 马和驴一起 驴也可以行千里 驴和驴一起只能日行百里 依止善知识 善法增上 依止恶知识 恶法增上 上师原来援助的学生身上也可以见到这种现象 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因为身边的人的影响很重要。(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所涉教证:
所作之事 不求自乐
常为众生 而求安乐
《涅槃经》
常说利益法 利益未来世
彼是善知识 作知识利益
《正法念处经》
恭敬善知识 其心如佛想
《华严经》
清静正直心 不惜身寿命
亲近善知识 专求佛菩提
《华严经》
师徒心契 法意方传
积集善根 恒无厌足
顺善知识 不违其教
《华严经》
恭敬阿阇黎 等同一切佛
所有言教诲 皆当尽奉行
《大教王经》
亲近善知识 法利自然成
《大庄严论经》
本课所讲内容:
第十八 供养依师无量心品
己二(依止善知识)分三: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二、依止之分类;三、殊胜依止。
庚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所依依止事,
缘由普回向,
因智净佛土,
及处尽宣说。
通过所依善知识法相、以何事依止、依止之缘由、为何而回向、令善知识欢喜之因、依彼通达智慧、清净器情刹土、以所安住依止之处来宣说。
辛二、广说:
一、所依善知识法相:
依师当调柔,寂灭功德胜,
勤富教悟真,善说悲无厌。
所要依止的善知识应当具足以下法相:
1、以增上戒学严格守护相续,诸根调柔。
2、以增上定学寂灭烦恼与散乱。
3、以增上慧学灭除烦恼与分别念。
4、如果依止者依止一位戒律、多闻等功德胜过自己的善知识,则善法会增进,而依止与自己等同及依止比自己下等的善知识,则无大必要。
5、具足为他众说法等的精进。
6、多闻妙法,富有教法。
7、以完全抉择四谛、缘起空性等证法而了悟真如。
8、善巧以名句文字相关明了的方式说法。
9、成为慈悲所化弟子的尊主。
10、断除对说法不感兴趣、不能善加宣讲、只是稍稍精进不能持续策励宣讲之类的疲厌。
二、以何事依止:
恭敬利养侍,修行依上师,
依事具慧者,知法意敬往。
寻找到善知识后以什么依止事宜进行依止呢?顶礼、迎送、起立、以微笑的表情欢喜的目光注视等,是身体恭敬。赞叹、随顺所说而言、说慈爱、敬语等是以语言恭敬。心里有清净信,即以三门恭敬依止善知识。利养是指供养法衣、卧具等必需之物,承侍是指沐浴、按摩等照顾身体,做一切适宜之事来依止,这是以外事依止。按照善知识所说法通过闻思修行的方式随法修法依止善知识,这种以修行依止,称为以内事依止。如此以外、内事依止善知识,就称为依事。
三、理由或相:
了知原因,以信心依止善知识,具有智慧的弟子对于所要听闻的法断除轻视、盗法的意乐及寻过之类的恶劣心态,怀有想完全了知法真实性的意乐,时时去往善知识面前闻法,善知识在作禅、进餐等不适宜的时候不应去,适宜的时间前往听法。当时,以身心调柔的威仪恭敬虔诚去往善知识前,何时也不要以不敬、我慢的威仪前去。
彼无求利养,
为修普回向,
坚稳依教行,
真令师心喜。
四、回向:依止善知识为了什么回向或观想为了什么目的而趋入呢?如此依止善知识,要断除“因为依止这位有智慧或有名声的人我也会成为智者、名人受到别人恭敬供养”的想法,不求为此回向,而是为了按照善知识如何宣说的三学法诚心修行而依止善知识,愿我依止这位善知识闻思修正法而修成圣道,证悟法性义,以这种心驱使为此普皆回向。
五、因:令善知识欢喜,是令他说法、依止有义的因,因此意志坚稳的贤善弟子,依善知识言教奉行,真正能令善知识内心欢喜。
通三乘慧悟,
精勤修自乘,
成熟无量众,
修行佛净土。
为享法缘德,
依止非为财。
六、智慧:于善知识处闻法精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后,以自己的智慧证悟三乘是依靠善知识而获得智慧。如此通达三乘后,菩萨不修声闻、缘觉乘,为成办自他二利、获得大菩提果而精进修行自己的大乘。
七、清净佛土:依止善知识为使内情众生清净而以闻法等成熟无量众生,为了能使外器世界清净,修行具足珍宝大地、如意树、甘露流等圆满庄严清净佛土而依止善知识闻法。
八、处:是指安住什么作意,就像父母或兄弟等的总财物分配时各自都会特意取受自己所需要的那一份。同样,菩萨为了具有享用妙法缘分的功德而依止善知识,不是为了受用财产的一份,菩萨即使以财摄集,但不像有些不重视法而重财闻法一样,这是从处的侧面讲的。
庚二、依止之分类:
具慧因与果,
法门随行外,
闻思及瑜伽,
有无慢依师。
具慧以行趣,
加行愿依师。
具慧者依止善知识,有因与果的类别:前世依止善知识是因,现在依止是果,现在依止是因,未来生世依止是果,如此有过去、现在、未来依止善知识三种。依止善知识依其教授与随教修行获得法门等持,随行于彼,或者随同证悟依止善知识佛菩萨是内依止;以利养等依止善知识是外依止。仅以听到于善知识前闻法之音声而依止是粗依止,于他的声音心流散于外境的缘故;具有思维与修行所生的禅定瑜伽,是细依止,因为向内思维意义的缘故。再者,有我以承侍等依止他的实执,是有慢下劣依止;不执著我、善知识及依止事三相,是无我慢依止善知识,最为殊胜。具智慧者依止善知识,以行趣有远近两种依止,以加行有远近两种,以愿有远近两种,依止善知识共有六种分类。它们是指什么呢?以转今世趣中依止为近依止;以多世转趣中断后才开始依止为远依止。以加行今生也是以别时毁坏依止,或他世也不是立即依止,以多世相隔才依止是远依止,今生现在依止,下世依止是近依止。愿也是如此,发愿今世依止,是近依止,发愿后世依止是远依止。这三种是以所依、加行与意乐发愿强弱的分类。
庚三、殊胜依止:
自心依上师,
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
普入一义胜。
应当了知以自心依止殊胜善知识,对应以信解大乘法而依止;按上述的九种思维依止;自在是指以等持获得自在而依止,即以虚空藏等持供养无量受用来依止,以不忘陀罗尼受持上师教言句义等;无分别的方便摄持;八地以上的菩萨一切所作融合为一而趋入一义。具足这五种的任意一种,均比其他依止殊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