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是现世的事实,史实是往世的事实,现和史都是形容时间的词,重点在于事实。
现在的“现实”似乎已经从一种客观存在,转变为一种主观评价。比如“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你这个人好现实”“现实就是这样”等等,掺杂了每个人的期许,而且人与人之间有着天壤之间的差别。
之所以会有对“现实”的感叹,甚至是不忿,更多是因为此“现实”与自己期待的“现实”并非同一个“现实”。
我们在观察现实的时候,更多时候使用结果在考量成败得失,而未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来看待这个自己期许的仍未实现的“现实”是否有可能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人定胜天”“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等鸡汤类的励志口号,一遍又一遍巩固着给点颜色就敢开染坊的脑神经元链接,导致了大多数人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沉溺在“成功之母”的宠爱里,忽略了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达成这个“现实”,只是把问题归结于外在,比如社会或某些人。
同时,还因为被“现实”打压,仿佛“看清”了自己,转而去做哪些符合“现实”的事情,以此来将自己的期许与“现实”匹配,从中寻找自己的成就感,却只是训练了自己对多巴胺分泌的敏感度,并未向着原本有可能的自己的“现实”坚定前行。于是,在多年后,碎碎念着“早知道”唏嘘不已。
未曾发生的从来不是“现实”,在这个未曾发生的结果没达成,且未思考过每一个可以帮助完成这结果的条件之前,这个“现实”只能是虚妄;如果明确了所需的各类条件,就可称之为希望;如果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这些条件,那个结果将必然出现,这才是那一刻可以确定的“现实”。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因为不知道为何而活;未曾行动的人生是在虚幻中度过,因为从未尝到苦尽甘来。醉生梦死,人脑可以虚拟这一生,但现实一定会来,不管是否满足自己的期待,不管结果是否自己可以接受。这才是真实不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