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第五章
夏言
有人说,名字里有什么就缺什么,夏言,人如其名。
人长的帅,普通话说的也很是标准,(书中所言)。
能言文笔还好(书中所言)
还很聪明。(相对的)
颇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厚爱。
名字里有什么就缺什么。张璁,名不匹配。
他能晋升内阁纯属意外。
张璁呆立在皇榜前,他的表情说明了一切,他又一次名落松山。
漫漫功名路,何处是他家。
四十七八岁,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来的实在,薄田几亩,好得还能糊口。
惆怅郁闷。何能解忧,唯有算命(杜康)
古代术士都很有两把刷子,以诸葛亮,袁天罡为代表。
天时地利人和。
后来的事情足以说明,张璁那天不是走了狗屎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
算命先生紧紧抓住看上去心灰意冷的张璁,一再请求。
"再考一次吧,过不了几年你定会发达的"。
眼神真挚,语气诚恳。
言辞绰绰,不由得张璁不信。其不辱使命,拼了老命(四十七八老亦不老要看生在那个年代),终于跻身全国前100名。
京城人才济济,按说这样的名次,进内阁还远远不够格。
张璁同志的发迹史充分说明,好的运气和努力一样重要。
泱泱中华素来是礼仪之邦。
善礼仪——是张璁的"致命"优点。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前任皇位拥有者朱厚照的堂兄。
也就是说,他俩的爹不是同一个。
名分很重要。
满朝文武想的是怎么让他的皇位坐的名正言顺。
人家可不是这么想的。
后来的事情也再次说明,这只是大臣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人家有爹,有妈。
谁没事干会再整一个爹妈。于是,新任皇帝朱厚熜和大臣们vs了两个回合。
第一回合,以杨廷和(三朝元老)假意罢官,所以,大臣胜。
第二回合,朱厚熜同志以皇位要挟,(再给我塞个爹妈,我不干了)。
这还得了,罢官和罢皇位?孰轻孰重,大臣心里很清楚。
罢了罢了,一切都随他去吧。
第二回合,皇帝胜。
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实权是个好东西。
天时地利。
张璁同志出场了。在给新任皇帝亲爹妈名分这件事上,其极尽所能,倾尽全力,长篇大论一篇,大致内容是一定要让皇阿玛,皇额娘(请忽略早了N年的此称呼)名至如归。
平步青云,大抵指的就是这位老兄。
预知后事,如无意外,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