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运能参加青鱼姐的《好好学习》读书会,刚开始我并没有读过这本书,只是百度了一下,知道这本书是教人各种学习方法的,大概这么个概念。在第一天分享中,接触到了书中一些观点,当时心中存在一些困惑。于是开始在喜马拉雅上听这本书,到现在终于赶在此次读书会结尾听完了,在此做一个对于这本书自己的总结。(好了,完成了100字以上的读书会感悟,一本书到手啦)
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它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在读这本书第一章节时,就发现理解这本书是需要一定认知水平的,不然要么不知所云,要么贸然使用,极容易跑偏。到今天听到最后一个章节,成甲自己也说自己能够服务的受众是那些疯狂知识自虐者或者工作8年以上的中层管理者。和我初期预判基本一致。青鱼姐也说有些小伙伴表示听不懂。所以引发我思考如何用浅显、人人都能懂的底层规律去解释《好好学习》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它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本书为什么认知水平不够的人看不懂?书中出现大量原创性词汇,其中最重要的是“临界知识”和“底层思维”,全书也是围绕这两个主题在展开,搞不懂这两个词就很难继续阅读下去。然而这两个词是没有特定定义的,百度搜不到呀,单拎出这本书,其他书中没有啊。好吧,那我们来看看如何运用的吧,有场景了就好理解了是吧。接下来就遇见了“习惯性防卫”、“绿灯思维”、“认知优势”,更懵圈了,没学过啊。没关系,那就先放一放。
这本书又是如何去服务高认知人群的呢?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这本书好?
底层思维服务于最终目标
我想用我十八岁看过一本书中倒三角理论来解释。我十八、十九岁的时候特别喜欢说自己20岁了,因为那个时候我身边围绕着的是一群30多、40多甚至50多岁的较成功人士,我可不想他们小看我。当时我在北京的华尔街英语培训机构学英语,费用昂贵,许多明星都在那边学习。像:李冰冰、黄小明。那时因为和高水平人群(与我相较下)高频接触,令我经常失眠,脑子里都在思考今天遇到的事情到底怎么回事。我想那个时候就是在构建我的底层思维框架了吧。
一天,我看了一本书,道理特别浅显,人人都懂,却令我印象深刻,直至今天。这应该也是我的“临界知识”了吧。倒三角形理论”是先画一个正三角形,最上层是终极目标,下一层是细化目标,底层是基本工作。

这个图非常简单,大家都可以理解。那设想一个目标,比如我想改善家庭生活,让家人过得更好。细化目标就是变得有钱对不对,再然后可以设置成成为高知人群。然后基本工作就是多读书,一年读100本书。这样就用三角形完成了目标的分解。然后从底层开始做起。也就是从下往上推进,那我们把它倒过来看

多读书这个基本工作需要完成量的积累就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容易迷失进去,也就是“低水平”勤思。在变有钱的过程中又有可能会发生家庭与事业的冲突。我们要读书花费时间,要参加知识沙龙花费时间,找资本创业要花费时间,又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呢?伴侣的抱怨,子女陪伴的缺失都发生了,这个时候真的是人人都会回过头去想我的初衷是什么吗?多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成为高知。变有钱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但是为了赚钱而丢失家庭、伴侣真的值得吗?三角形下面几层是为了服务于顶层的最终目标的呀。
那么过程中遇到的具体事情我们该用什么标准来指导我们行为呢?
《好好学习》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能连贯基本工作到最终目标的思维方式—底层思维。也就是在三角形中画一条垂直线。让各个环节都相互作用、融会贯通。这样来解释是不是会让“底层思维”变得清晰起来了呢。
高知人群、公司中层人员遇到的情景肯定更为复杂,他们学习了底层思维法后就越发觉得这本书的深刻。
临界知识产生于“感性”
书中举例了万维刚的《精英日课》中解决下属不听话的三个办法,能不能用《影响力》中的底层规律来解释。自然是可以的。那我们能不能用更浅显的,人人都看得懂的底层规律去解释成甲的“临界知识”?自然也是可以的。
临界知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但它同时是多维的,需要人用理性去深挖和总结。
我不禁去想这个世界在运行都是理性思维在运作吗?明显作者非常推崇理性思维。因为他非常擅长理性思考。他认为临界知识多存在于物理、数学等领域。这些也都是高理性思维领域。这本书通篇都在教我们如何提升理性思维,运用理性思维。似乎在说足够精通理性思维就可以达到人生的某一高度。那么“理性”反面“感性”呢?感性是下意识的,而理性是人的大脑进过加工后产生的。
那么最底层的思维是不是就是“感性”?是不是我们掌握了“下意识”行为背后运行的原理就能更好的掌握临界知识?
当我推理出这一结论时我惊呆了。我想我需要足够多的证据去证明我的理论。那接下来我就试试看。
先用书中两个例子来论证。
第一个“绿灯思维”是怎么来的。
“感性”即“人性”,“习惯性防卫、应激反应、社会认同感”等都属于“人性”的一部分,即人的本能。美国的俄亥俄大学更是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人的15种本能欲望”这一结论。作者说人们在遇到反对意见的时候条件反射出现“习惯性防卫”(感性),但不应该去关注这种情绪,应该注意到问题本身上去,那么就产生“绿灯思维”这一概念(理性)。发现了吗?从一个“感性”反应经过大脑工作,加工成了“理性”思考。也就是说“理性”来自于“感性”的深度加工。
第二个例子是书中提到黄金圈法则
一个水果店问一位妈妈,“为什么你要买新鲜的水果?”妈妈说“因为新鲜的水果最好吃。”又问“为什么水果好吃对你很重要?”。妈妈答“因为这样我的孩子就爱吃”再问“为什么孩子爱吃对你很重要”。妈妈答“这样我的孩子才能健康”。原来一系列行为背后是源自于一位母亲的本能:爱孩子。从“感性”这个点出发最后会决定这个水果店的经营理念。“理性”的背后再一次站在“感性”。
最后我再来举一个例子。高房价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现在读了这本书后都会用更深刻的理由去说高房价是因为土地稀缺,而不会说都是炒房团。可是土地真的有那么稀缺吗?百度搜一搜都可以找到各个城市里有哪些土地在拍卖啊,再不行,可不可以改变容积率,把房子建高一些,这样房子不是多了吗?房子多了房价就会下来了啊。可是是这样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感性”这个角度去挖掘原因呢?
比土地稀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需求。是人对房子的需求拉动了房价。那又问我们为什么需要房子,买了一套房后又想买二套房。大家都会说“中国人传统观念”啊。不对,其实是我们想要优质房源所带来的周边福利,如:生活环境、教育资源等。也就是户口福利。这也是房价管制的背后是户口管制的原因。我们为了下一代能得到更优质的社会资源而选择买房啊。
你看,下一代繁衍这是人的本能吧。高房价的背后原因挖到底竟然还是“感性”的。
我的理解图
最后我画了一张图来展示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

这里加工的次数是不定的。
这本书就是提供了一个能打通“感性”到“临界知识”之间来回的方法。
不知道大家对于我的这个理解认同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