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名士,凡夫俗子岂能识之!
——我看李泽厚悼念金庸事件
晁若愚

金庸先生去年秋天去世了,高寿94岁。当时我看到新闻,知道了。但因为我不是金庸迷,很少读他的小说,所以不是很关注。记得高中时,一位舍友很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和他聊得来,所以也就在校门口的书店租了一本来看,好像是《天龙八部》,实在看不下去,连第一页也没有看完,还回去了。小时候倒是很喜欢看83版的《射雕英雄传》。那时候村里电视机很少,一群小孩子挤在一起看。那是农村童年很少有的美好时光。我想,不是人家写的不好,可能是我的问题。毕竟,有那么多人喜欢。所以我一直想再看看,得出自己的评价,到底好不好,有多好。路过路边的旧书摊,买了本旧版的金庸武侠小说作为纪念。但似乎总是提不起兴趣,一直没有看。

现在,偶尔上网,看见自己喜欢的大哲学家思想家李泽厚先生曾经写过悼念金庸的文章,而且引来网友的纷纷批评,甚至有“德不配位、文人无行”的说法。对于金庸,不是很熟,对于李泽厚先生,我这个80后也没有见过。但李泽厚先生的书我还是看过一些的,而且非常非常喜欢。我曾给很多朋友说,李泽厚先生的书,解答了我关于人生社会各方面的困惑。我曾经写过文章《请看看李泽厚吧!》我想,那些批评甚至辱骂李泽厚先生的人,可能并不了解李泽厚是何许人也!
在评价之前,我们最好看看李泽厚先生的悼文是怎么写的。悼文全文我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文首的几段:
金庸先生仙逝,耀明兄要我也寫幾句,但我沒有什好說的。他高壽,他離世安詳,他生活幸福,有華人處即有金庸迷,世所罕有,人生如此,應該十分完滿了,所以我無話可說。
我不是金庸迷,他的小說也只讀過一部半,一部是《連城訣》(中篇),覺得極好,過癮,吸引人,記得是等汽車時趕緊讀畢的,另一部是著名的《射鵰英雄傳》,我看了一大半,沒能讀完,所以我沒資格也無法談論。在香港時,他請我還有好些人吃過飯,我記得和他太太賭酒,喝了許多,其他幾乎全不記得了。但有件事卻至今未忘,九十年代初我出國,單槍匹馬,赤手空拳打天下,得一美國客座教席,雖努力教學,但並不穩定,路過香港時,他知道我的情況,便邀我去其家,贈我六千美金。這當然是好意,但我心想如此巨人,出手為何如此小氣,當時我還正接濟國內堂妹寄出工資中的三千美元,我既應約登門拜訪,豈能以六千元作乞丐對待,於是婉言而堅決地謝絕了。他當時很感驚訝。聊天後,我告辭時,他一直非常客氣地送我至其山上別墅的大門以外。此事除同往的耀明兄和再復知道外,我未向任何人提過,因對他對我這均屬小事,不足言及,今日贊歌漫天、備極哀榮之際,既無話可說,就說出來,算作不合調的悼念吧,因雖出手不夠大方,但他畢竟是一番好意呀。

批评者认为,别人赠金给你,你嫌少拒绝,最后人家死了,你还耿耿于怀,拿出来说事!还有人调查资料,得出结论,那时候的6000美金可以在北京买半个房子!是普通人的十几年的工资!你李泽厚太不识抬举了!你以为你是什么人!
是的,可能您还真不知道李泽厚是什么人!李泽厚,50年代年轻时便在美学讨论中出名,文革后80年代陆续出版《美的历程》、《中国思想史》(三部)等等著作,是一代人的启蒙导师,甚至影响到现在,包括我这样的80后。据说80年代他的影响不仅仅在学术界文化界更在整个社会。李泽厚先生曾欲被提拔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这可是副部级高官啊,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是很大的荣誉。但李泽厚先生脾性古怪,他因为不想参加各种会议,所以拒绝了。连这么大的名利都拒绝了,区区6000美金在他看来不算多。


89年后,据说国外有上百名学者联名请求中国政府允许李泽厚先生出国讲学。这其中包括一些大使。甚至请求信息都送到了国家主席那里。李泽厚先生也是活着的唯一一位进入法国哲学院的院士,据说能够成为这个院士,那就得到了国际哲学界的认可,可以参加国家哲学研讨。美国编了一本著名哲学选,从柏拉图一路选下来,很大哲学大家都有,包括李泽厚先生。
对于人文稍有涉猎的读者都知道,李泽厚先生是大陆最有原创力的哲学家思想家,称他是当代学术界执牛耳者应不为过!

曾经拒绝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李泽厚,要去美国,路过香港,遇见当地著名通俗文学小说家,文人相聚,英雄相惜。这也很正常。可惜的是,金庸似乎低估了李泽厚,或者说两人的交情还不够深。李泽厚先生毕竟不是普通人,不是六神磊磊。一个想借点钱,留个人情。一个嫌少,不想欠人情。高手过招,不是阿猫阿狗可以看懂的。

正如一些网友分析的,那时候的李泽厚颇有点名士落难的意味。虽然落难,但名士派头还在。一些网友给他算账,但算的是大陆的账,人家现在要去美国生活,一切要按照美国的标准。6000美金可不能在美国买半个房子。
李泽厚先生在文章也说了,人家毕竟是好意,只是我嫌少,不想欠这个人情。看看,这就是大家的坦诚。而且这是小事,生前不好说也不想说,现在接借着这个悼念的机会说说,算是不着调的悼念。这话说得合情合理,名士大家的孤傲、坦诚于此可见。凡夫俗子怎么可以理解呢!
金庸先生可能也对李泽厚先生不是很了解,他觉得就咱两的交情6000美金不少了,但却被拒绝了,感到有限错愕。但金庸先生毕竟也是大家风度,并没有生气,而是继续聊天,把李泽厚先生送到门外。要是放在一般的小鸡肚肠的凡夫俗子,可能就不跟你多聊了,也不会送到门外。就像一些网友所说的,你以为你是谁!
结尾,再说说通俗武侠小说与哲学学术著作的区别。通俗武侠小说是大众的,写好了很受欢迎,能够赚很多钱。而哲学学术著作,是小众的,除了大学教授文化精英高品质的读者,普通人不会去读哲学东西,哪怕是通俗一点的哲学思想著作。历史上那些给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哲学家思想家生前往往是简陋的,起码不会像通俗文学作家那样风光滋润。大众也往往不知道不了解他们。这里,我也无意贬低金庸先生。金庸先生据说将武侠小说这个通俗文学的门类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使它与高雅文学可以平起平坐,所谓的雅俗共赏。所以李泽厚先生的悼念文章题目就是《重视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要知道,在文学史里,武侠小说往往是没有地位的大众俗文学,往往为高人雅士所不齿。
我的结论是,李泽厚先生于金庸先生都是大家,只是我们看热闹的一些看客倒是暴露了自己的小肚鸡肠。据说,李泽厚先生80年代给学生赵士林写的一片序言,出语直白,就像现在的这篇悼文一样的文风。那篇序言被网友热捧为最牛序言,而这篇悼文被批为“文人无行”。很可能,跟风的都是一类人。
呜呼哀哉!高人名士,凡夫俗子岂能识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