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六祖坛经》最精华的33句

《六祖坛经》最精华的33句

作者: 莫问前程F6 | 来源:发表于2023-07-18 18:08 被阅读0次
  1.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来是清净的,只要自己觉悟本心,就能够了悟成佛。

  1. 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佛性,当下成佛。

  1. 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从自己心里经常产生智慧,能不离开自身的佛性,就是在耕种福田。

  1. 神秀大师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2. 六祖惠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 五祖弘忍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4.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最高的觉悟,必须在言语背后能够认识自己的本心,发现自己的本性,认识到本性不生不灭,在任何时候,每一个念头,都能见到本性,应对万事万物时没有丝毫滞碍。

  1. 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要想学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轻视初学者。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许会埋没智慧。如果轻视初学者,就有无限大的罪过。

  1.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清净,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不生也不灭,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是圆满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是不会动摇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就能生化出万事万物。

  1.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如果不能认识自己的本心,学佛法也没用;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认识了自己的本性,那就可以叫大丈夫. 天人师. 佛。

  1. 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你成为第六代祖师,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广泛超度有情众生,使佛法永远流传,不要让它中断了。

  1.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迷失的时候是老师度我,觉悟了就自己度自己,虽然同样都叫度,那用处可不同了。

  1.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当时有风吹动了旗子,一位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位僧人说是旗子在动,争论不休。惠能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是各位师兄们的心在动。”

  1.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要知道愚蠢的人和智慧的人,他们的佛性其实并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因为在迷失和觉悟方面有所不同,才有愚蠢和智慧的区别。

  1.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世人整天口里念诵般若,却不认识自身本性的般若,这就像嘴里整天评说食物,终究不能让肚子饱,只是口头不停地说空,就是经历千万劫数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佛性,终究没有任何益处。

  1.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汉语的意思是用大智慧通达彼岸。这是需要用心修持的,不在于口里念叨,只是空口而念,却不用心修持,那就像梦幻. 虚妄,像露水. 闪电。口里念诵,心中修持,那就能心和嘴相应。人的本性就是佛性,离开了人的本性就没有其他的佛。

17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摩诃就是大,人的心胸度量之广大,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既不是青黄红白,也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恼怒没有欢喜,没有是也没有非,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头也没有尾,诸佛所在的净土,通通都如同虚空。

  1.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世界本身是虚空的,能够包含万物万象,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大洋,众多的须弥山,都在这虚空之中。世人的本性虚空,也像世界虚空一样。

  1. 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自己的本性中能包含万种佛法,这就是大,万种佛法就在每个人的本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切人的善或恶,都既不选取也不舍弃,也不受沾染和影响,心保持虚空,这就可称为大,也就是摩诃。

  1.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心的度量十分广大,遍满十方法界。心的作用是了了分明的,运用它能知晓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去和来都很自由,心体的应用没有任何的滞碍,这就是般若。

  1.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念头都不愚昧,总是以智慧来处事,这就是修行般若。

  1.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般若无形无相,它就是智慧心,能够这样思维,就叫般若智慧。

  1.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如果执著各种境遇而起了生灭心,就像水有波浪一样,就名叫此岸;离开了各种境遇而没有了生灭心,就像水永远在流动,就名叫彼岸,这就叫波罗蜜。

  1.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了就是凡夫,后一个念头觉悟了就是佛。前一个念头执著于境界就是烦恼,后一个念头离开了境界就是菩提。

  1.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不觉悟时佛就是众生,一念觉悟了众生就是佛。

  1.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真正的修道之人,不去看世间的过失。如果看见他人的过失,那自己的过失就大了。他人讲是非而我不讲,我讲是非就是过错。不去看他人的是非与过失,就等同于消灭了烦恼。

  1.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在人世间,不可以离开人世间去寻求觉悟。离开人世间去寻求觉悟,就好像求兔子的角,了无可得。

  1.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无上菩提(智慧)只能向自己的内心去寻觅,哪里需要向外在世界去寻求。

  1. 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什么叫坐禅呢?对外在一切或善或恶的境界都不产生念头,这就叫“坐”;对内能认识到自己的真如佛性是永不动摇的,这才叫“禅”。

  1.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外在离开各种境界不受干扰就是“禅”,内在保持不乱就是“定”,外禅内定,就是禅定。

  1. 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性三件宝物: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道;僧,就是清净。

  1.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所谓‘三身’,第一是清净的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圆满的报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亿的化身,是指你的行为。

  1. 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

我的所见,是经常看见自己的过失,而看不见别人的是非好坏,所以说即是见又是不见。

相关文章

  • 六祖法宝坛经名句录

    六祖法宝坛经名句录 (博主注:这是笔者筛选收入的《六祖法宝坛经》最基本、最精华要义,宜熟记并全部掌握。) 下下人有...

  • 读书笔记 - 中国人必读的七本书 - 坛经

    坛经《六祖坛经》,佛教经典,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其弟子法海集录。是禅宗的主要经...

  • 《六祖坛经》十句智慧偈语

    《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亦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

  • 钱穆:7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六祖坛经: 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

  • 《六祖坛经》精华分享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

  • ~鼎然~金刚藏密修群开示及答疑2017.11.11

    鼎然师父:鼎然月底亲自直讲《六祖坛经》更殊胜更简洁更通透,希望大家耐心等待。 六祖指向六菠萝蜜。坛经非坛经,而是无...

  • 2021-03-13 精英佛学

    赞《六祖坛经》,身心如受洗。言语似棒喝,敲醒迷中人。 这是我读《六祖坛经》的真切感受。难怪六祖的出现会在当时的中土...

  • 只许佳人独自知——《坛经》与《中国智慧·禅宗的境界》

    (一)《六祖坛经》基本简介: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经》...

  • 佛教——宇宙实相学纲宗23

    第二篇 通途篇 第七章 大乘经典撷粹 第七节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虽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引接...

  • 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第十(一)

    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第十(一) (博主注:付是吩咐,嘱是嘱咐,即六祖给予门人的嘱咐,这品是第十品,也是六祖坛经最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祖坛经》最精华的33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on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