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到杜甫的《石壕吏》一文,分析妇啼一何苦时,想到了很多,战争之下,安有完卵,最苦莫过古代的那些老百姓,家无存粮,柜无存款,家有男丁,悉被征兵,家无劳力,土地荒芜,再加上颠沛流离,物质匮乏,身心备受摧残,逃命煎熬,怎一个苦字了得?
老妪丧子之痛,生活之苦,本以为家境如此可怜悲催,虽自请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能换得石壕吏的同情怜悯,可是兵荒马乱之年,需要活人去充实兵力,哪有什么同情可言?人性在这时根本消逝不见,凄苦的老妪呀!
这是一首叙事诗,写实,文学作品中还有太多这样滴苦人,在作者笔下极具代表性的反应着他生活的时代的悲哀与痛苦,承受着不同群体的命运代言。《硕鼠》,《式微》中的那些劳动人民,白居易笔下那个南山南满面尘灰的烧炭人,刈麦的那些群体镜像,老舍笔下的祥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闰土,余华笔下的富贵……
这些群像汇聚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一个个时代发展的脉络,不同的境遇,相同的命运,苦也可以作为值得研究的话题,串联起闪动的大屏幕,借此探寻作者之精神,胸怀,悲悯情怀,看历史,品兴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