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什么有很多烦恼与困惑,就是因为想太多,拿得起放不下,过于耿耿于怀,无法忘记某些不愉快的人或者事情。
说白了,还是因为“我执”,无形中犯了“傲慢与偏见”的毛病。
用一句佛家用语来说,就是: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以外,我们所感受到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你价值观带来的,并非真实存在。
其实,即便是真正生病了,身体疼痛,如果我们学了道家思想,也会心胸开阔,坦然面对,道法自然。
就如《庄子》“大宗师”中所说:子舆生了病,朋友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
子舆身上的阴阳二气不和,酿成了灾害,可是他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朋友问子舆:“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
子舆回答说:“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
因为子舆已经“得道”,明白这些道理: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一切就像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一样,自然而然。
如果我们懂得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不受外物的束缚,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
最后,庄子通过他人之口,道出了人生真正逍遥解脱的秘诀——相忘以生,无所穷终,即:互相忘记生与死的界限,与道同游于无穷之境。
一个“忘”字,道出了人生如何悟道、顺道的关键。
《庄子》一书中,“忘”字出现了80多次。可见,庄子是把“忘”当成是消除人生烦恼和修身得道的秘诀。
就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损”字一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人生,经常是“少则得,多则惑”!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把太极拳、太极剑传授给了张无忌,一共教了三遍。张无忌学完第一遍时,忘记了大半剑招;学第二遍时,他还有几招没忘;学第三遍时,他几乎把所有剑招都忘记了。
张三丰笑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忘记所有招式,才算是真正学成武功了!
可见,忘记武功的固有形式,才能发挥于无形之中,才是修炼武功的最高境界。
同理,人生也是如此,学得越多,经历越多,忘记越多,傲慢与偏见也就越少,最后站得越高,走得更远。
“大宗师”中,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大意是:泉水枯竭了,鱼相互拥挤在陆地上,用呼吸的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人们与其赞美尧而非议桀,还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与道化而为一。
他的这番话真正到处了人生解脱与逍遥的真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与其互相羁绊,互相伤害、折磨,不如像鱼儿那样,学会遗忘,少点我执,少点分别心,甚至少点善恶美丑之心,这样才能真正活得自由自在。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会生出恩怨情仇,但人生苦短,生活不易,何必互相为难呢?
如果有缘分,且行且珍惜;如果缘分尽了,就不要勉强,相忘于江湖,忘记一切恩怨情仇,岂不是更加逍遥?
古人学道,3日之后就能遗忘天下,7日之后就能遗忘万物,9日之后就能忘掉自身;已经遗忘自身,而后才能够彻悟,继而体悟大道,超越古今的时空界限,达到无生无死的最高境界。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所以说:大自然的小人,但是人世间的君子;人世间的君子,也就是大自然的小人。可见,“忘”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颜回对孔子说:“我已经忘掉仁义了。”
孔子说:“忘掉仁义,有可能入大道,然而还是没有真正进去。”过了几天,颜回又去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忘掉礼乐了。”
过了几天,颜回又去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忘掉礼乐了。”
孔子说:“忘掉礼乐,有可能入大道,然而还是没有进入大道。”
过了几天,颜回又去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坐忘”了。
孔子惊奇而变容地说:“什么叫坐忘“?
颜回说:静坐而忘掉一切,毁废形体,泯灭见闻,抛弃形智,与大道浑然一体,这就叫“坐忘”。
孔子说:“与大道浑同则无偏好,顺应大道的变化就不会滞守常理。你果真成为贤人了啊!那我孔丘也要修道而步你后尘了。”
可见,人生不断得道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忘掉世俗之傲慢与偏见,与现实好好和解的过程。
就如老子《道德经》中所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