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对曾毅教练同名分享《如何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做出合理的决策》的复盘。
曾毅教练,原中国国航飞行机长,曾驾驶过国内最先进的空中客车飞机,也曾执行过重大的飞行任务。这个分享是他对电影《萨利机长》作出的精辟分析。
电影回顾:
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萨利机长成为最大的英雄。

萨利机长用了208秒,不到4分钟的时间,做出了合理的决策,同时又冒着极大的风险将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上,155名乘客100%生还,创造了人类飞行史上的奇迹。
要知道像飞机在水上迫降,相比在陆地迫降风险会大好多倍:
首先因为水浪的原因,飞机以极大的速度迫降时因为受力不均,很容易造成飞机解体;
其次发动机出口的温度高达600多度,在水里急速降温,极易造成发动机爆炸;
还有一个原因,发动机的高温会使飞机周围产生大量的水蒸气,造成了营救困难。
萨利机长为什么会做出不符合常理,但事实证明又是对的决策呢?
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对于故障的界定慎之又慎
1、飞机在起飞爬飞阶段即到得到鸟群的撞击,导致两侧发动机同时熄火,飞机失去动力。
萨利机长并没有直接断定发动机故障,而是又进行了综合判断。比如通过耳朵听发动机的声音是不是逐渐变小,通过仪表观察发动机的指标,通过电力供应判断发动机的确已经不在工作,又重新启动发动机失败之后,这才断定是发动机无法重新启动。
如果不依据综合判断,就盲目断定发动机失效,有可能会丧失最宝贵的重启机会。
二、立即重新分工
萨利机长在判定发动机失去故障之后,立刻采取下列行动:
*完全接管决策权:原来飞机是由副机长驾驶的,萨利机长立刻接管飞机的驾驶权。
* 简洁清晰的命令:他对副机长的命令只有简单的几个字,简明而清晰,没有多余的废话。
* 卸载非重要的事务,可省略的一概省略的:萨利机长将安抚乘客,管理乘务组的事务全部移交,自己只负责三件最重要的事情:1,驾驶飞机。2, 负责重要通讯。3,做出决策。
三、最大化的获取援助,而非自救
接管通讯之后,萨利机长立刻发出了mayday,mayday,mayday的求救信号。
得益于美国成熟完整的航空救助系统,萨利机长获得了最大化的援助,包括地面的技术支持、决策支持与地面救援的全面待命。
四、大胆的超越
大胆的超越固定程序和固定认知。
当时地面塔台建议他去最近的机场迫降,因为塔台工作人员说在水上迫降是非常危险的,会造成机毁人亡。在萨利机长非常大胆的作出水上迫降的决策。因为他知道失去动力的飞机根本不够时间去机场,而且如果是在去机场的过程中坠落,那么死亡的就不只是飞机上的人,还有地面的人。另外地面迫降,周围都有高大的建筑物,其实危险性更高。
超越固定认知。萨里机长在水上迫降的这个决定看似很大胆,但其实危险性是最小的。在他们平时训练当中,他掌握了水上迫降的技巧。
(以11度的角度让机尾先着陆,必须以不低于130节的速度落水)
五、坚定不移的执行
1、彻底履行职责。
之后有记者问他,你不害怕吗?
萨利说,不,我只想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
当迅速做出了决定之后,萨利的执行也很坚决。
他在离水面150多米的时候才发出广播,要求所有乘客准备撞击,而在之前他全神贯注的控制飞机,没有通过广播说任何话。
2、屏蔽干扰。
萨利在做出水上迫降的决定之后,地面塔台一直想要说服他在陆地迫降,萨利根本不为所动,并且为了屏蔽干扰,甚至关掉了地面通信。
最后,迫降后的救援更为关键,飞机在水边降落到完全沉默,只有24分钟的时间,机组和乘客必须在这个时间内全部逃离飞机。萨利机长在飞机迫降之后,立刻站到机舱里指挥乘客上橡皮艇,他是最后一个离开飞机的。
以上就是对曾毅教练《如何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合理的决策》的复盘,最后以萨利机长的话结束本篇:“1594航班不仅仅是5分钟的飞行历程,而是我的一生让我安全的把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