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哈洛博士曾经用猴子作了早期经验剥夺对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他让猴子单独生活在笼子里,不让它见到其他的动物或人。
经过一段时间后将猴子从笼子里放出来,发现猴子会表现出明显的“退缩性行为”,如运动的主动性降低、害怕、畏缩行为增加、不愿与其他猴子交往、有自虐倾向、走路摇晃、生存能力降低等等。
这些行为与猴子被隔离的时间长短和隔离的时机有密切的关系,如隔离1年的猴子“,退缩性行为”就要比隔离6个月的猴子更为明显。
奥地利医生斯皮茨通过对大量孤儿院、福利院的儿童作调查研究后发现,尽管有时孤儿院、福利院也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由于孩子的照料者并非父母,并且这些照料者通常要同时照顾一群孩子,缺乏像家庭中的亲子间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
所以,在孤儿院或是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在认知方面通常缺乏感知性的刺激,如保育员不可能像父母那样经常为孩子提供观察、认识周围环境与事物的机会;
在社会性方面,孩子的社会性刺激与应答也相对缺乏,保育员同样不可能像父母那样经常对孩子表现出抚抱、微笑、赞许和肯定。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这些机构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人冷淡、不依恋他人、社交能力低下、有语言及智力的欠缺通常就构成了他们的典型特征。
因此,作为父母及其他教育者,都必须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让儿童有一个美丽的童年,在成熟与学习的历程里没有残酷的“剥夺”,让儿童充分享受应有的发展权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