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毫无迹象地,学校美育被一下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被重视高度。
最初的信号是从高等教育发出的,教育部要求,大学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方能毕业,并将此作为一项强制规定。简单地说,也就是没有艺术学分,就不能毕业了。对此,有人叫好,有人叫苦。
一句话,大学再也不能不重视美育了。
美育的问题,当然不仅仅在大学。随即,日前落幕的近年来规模最大、彰显学校美育成果的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举办。与此前几届明显不同的是,加强学校美育建设“浪潮”已迎面扑来,美育发展将进入新时代。
同期召开的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长作重要讲话,对学校美育提出“8个一”。对美育这样的重视程度多年未有。
有人评价说,这样的变革无疑是划时代的,是打破我国多年来“唯分论”的重要里程,将对我国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也将为教育整体回归育人、育才本质提供契机。
其实,回顾近年来教育改革历程,学校美育被重视,无论从教育整体改革的视角,还是教育回归育人规律的趋势下,都是必然之举。
学校美育为什么被重视?当前的美育又出了什么问题?专家对此有何建议?目前又有哪些学校的好经验?
校长会小编针对这些问题,整理了相关的资料,为您奉上一份学校美育的系统建设方案,希望对那些重视美育、想有所作为的学校有所助益。
多项文件为美育建设做背书,您了解吗?
加强美育工作,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
自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国各地都将美育提上重要日程。
刚刚过去的4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下一步,教育部还将修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文件还指出,为保障高校美育工作,学校要配齐配好美育教师,要按照在校学生总数合理安排普及艺术教育教师,鼓励高校探索实施公共艺术课特聘教授制度,鼓励高校建立与中小学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等长效机制,等等。
该文件仅仅过去八天,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时重点提出,要做好8个“一”,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这8个“一”分别是:
一是牢记一个根本遵循。要求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学校美育地位、功能、价值的认识。
二是坚持一个指导方针。陈宝生强调,德智体美劳彼此不是相互分割、机械堆积,是一个辨证的、有主有从、相辅相成的关系,都服务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是始终贯穿一条主线。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要做到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和教育审美化、审美教育化。
四是明确一个总体任务。明确方向目标,任何一个活动、任何一堂课都不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立足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好学校美育工作。
五是筑牢一个发展根基。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发展美育最丰富的资源、最基本的根基,要做到在审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成长、在成长中审美。
六是构建一个完善体系。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深化美育工作,要构建适应国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要求的美育制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作用。
七是建立一个保障机制。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物质保障机制,推动场馆、器材、场地等建设跟上去,改善学校美育办学条件。
八是配强一支教师队伍。落实配齐配强美育师资队伍的要求,加强对美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美育师资队伍。
对于学校美育,这8个“一”的思考相当系统,直指学校美育的问题所在,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整体方略。
而这些仅仅是开端,可以预见,随着美育建设的不断深化,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将逐渐加大,我国美育建设还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校里那些“丑”现象,您注意到吗?
放在近年来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美育引发关注,是有其内在发展脉络的。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提出“丑校服”现象,一时成为热点问题,引起各方热议和吐槽。
实际上,如果深入学校内部就会发现,学校里那些不“美”的事物或“丑”现象,绝不止校服这一点。有很多长期以来,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仔细审视,都显得很“丑”。
比如说,时下仍有许多学校揪着学生的发型不放,要求统一男女生发型,觉得这样才像学生。可是,这样千人一面的、像流水线出来的发型,真的美吗?
“男同学不得留长发,不得剃光头,不得染发、烫发……;女同学要求理运动短发或扎马尾辫,前额流海不过眉,不涂脂抹粉,……穿戴整洁、朴素、不穿奇装异服……”这是大多数学校学生手册上的仪容仪表要求。
于是,按照这样的要求,本该是最活泼可爱、最阳光亮丽的花季少年,渐渐失却了身上应有的青春美感。
经常会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个个小小的身板上套着松松垮垮的校服,头顶着呆板无美感的发型,目光呆滞、毫无生气。
再仔细推究,学校里那些丑的现象还有许多:诸如“多考一分,干掉千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不科学、不人道的标语;那些把学生按成绩排名在校园里张贴的大榜和挂满“状元”、博士等精英照片的宣传栏;那些各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奇葩校规校纪……
更有甚者,学校里的体音美课程这些本应该是与美育联系最紧密的课程,都变成了机械的技能训练或与功利性的升学目标挂钩,更有甚至,把审美教育变成了审丑教育。
这些不一而足的现象都说明,学校美育,到了必须改革的十字路口。
抓好学校美育,专家怎么说?
“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怎么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是美育发展面临的难题。
毫无疑问,艺术是美育内容的一个重要且主要的构成部分。准确说,美育是以审美尤其是以对艺术的审美,来发挥全面育人作用的。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这叫“艺术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
因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具有专门艺术技能的特殊人群教育,这不是普通教育中“美育”的目的。
正如蔡元培先生反复声明的:“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误也”,“我所以不用美术而用美育者”有两大重要原因,一是美育范围远大于美术,“不是美术二字所能包举的”;二是因为受教育对象不同……“要之美学之中,其大别为都丽之美、崇闳之美(日本人译言优美、壮美)。而附丽于崇闳之悲剧,附丽于都丽之滑稽,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
普通学校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审美素质的人,包括艺术审美素质。一个人具有“审美素质”和具有“艺术素质”并非同一概念,
那些陷入专业或职业培训,把“艺考”当作“低分考生的出路”,专门进行考点训练的应试类教育等,更是远离了学校美育的实质。如果不正确认识学校音乐、美术以及综合艺术课程的价值,盲目增加艺术教育分量,看似加长了美育短板,却是加偏了短板,缺口依然存在,还造成新的教育浪费,且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如此,学校美育会再次陷入尴尬的境地。
西南大学教授赵伶俐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美善相谐”“美艺共进”“贯穿学校教育”的全程美育、全体美育,并辐射到社会美育、家庭美育,才是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才是我们要大踏步迈进的美育新时代、教育新时代。
那如何构建“家庭 学校 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美育体系?赵伶俐教授表示,美育应以艺术为载体,对学生实施艺术美育,在广大范围里,让学生学会用他力所能及的方式,按照整体和谐构成的规律建构和创构新美事物——跨界,综合大美育。
美育,不仅是道德美育、艺术美育,还包括社会美育、自然美育、科学美育等,这些内容整合起来,才能够系统实现“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质”,支持“以德树人”“以知育智”“以动育体”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美育如何做?这么多好经验为指点迷津
1、扬中丰裕中心小学:民族剪纸,村里的高质量艺术教育课
“农村孩子同样有对美的欣赏和渴求,也同样有在艺术天地里展示才华的实力。”
丰裕中心小学70%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04年丰小将民族剪纸引入课堂,走出了一条“原生态”“信天游”式的剪纸特色之路,独立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少儿剪纸》教材,在全校实现了剪纸教学100%覆盖。扎根农村学校20余年,该校教师杨荣芳眼见着农村孩子通过手中的剪刀打开了视野,变得更加自信。
近年来,学校先后有300余人次在全国性展演、展览、比赛中获奖。杨荣芳也从当年一个从没碰过剪刀的普通美术教师,成长为扬中非遗传承人。

2、苏州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变废为宝,玻璃画的“晶彩”世界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于14年开始创作研究玻璃画的,最初只是使用废弃玻璃瓶进行创作,经过启发式的艺术学习,学生们的灵感不断涌现,才有了现在的玻璃画世界”。
此外。学校还自编了玻璃画校本课程,鼓励学生探索创作作品,每年遴选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省市区的比赛,不仅成为校园文化展示的一张靓丽明信片,还成为了校际间交流展示的纽带。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艺术教育全面开花,成功打造出了玻璃画、交响乐、艺术体操等“一校多品”的校园艺术教育品牌。

3、苏州中学: 给高三学生开设“动心”课
苏州中学的艺术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中的方方面面。据了解,学校除了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美育课程外,积极推出校本课程,并且专门为高三的学生开设了‘动心’课。
这门课由舞蹈、音乐、心理3门课结合而成,学生既能学跳宫廷舞和交谊舞,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认识情绪、性格和各类心理病症,也能参加像舞蹈治疗、音乐疗愈等交叉学科的活动。

苏州中学图书馆全景
4、苏州星湾学校:美育+德育,社团不简单
“美育教育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走向广阔的空间。”星湾学校校长曲虹说。
学校目前共有28名专业的艺术教师,着力打造艺术特色课堂。学校油画社团、国画社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采风、写生。学生们经历过陕西绥德零下25摄氏度的低温,也曾被洪水围困在桂林的大山里,最远抵达过海拔3000多米的香格里拉。他们以自然为师,创作了千余幅作品。在这些经历中,学生培养了对艺术朴素虔诚的情感,体会到水和粮食的珍贵,收获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苏州星湾学校合唱团表演
5、衢州市实验学校:美校+美画,以美打动人
“从美育的角度讲,教育就是对美感的唤醒。我们要让凝固的美熏陶孩子,让流动的美浸润孩子。”衢州市实验学校校长王文森说
校园里,唐之古城墙、宋之菱湖、明之衢麓讲舍,各种古迹建筑与新的仿古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辉映。
学校最具特色的是各类画展,都是学生的作品,甚至学生可以举办个人画展,蜡笔画、水粉画、线描、国画……不同的色彩和笔触勾勒着学生心中的世界。此外,从12年开始的“最美学生”评比让学生自己观察、推荐、评比,用榜样影响学生,让学生们拥有对美的向往。

6、济南高新区凤凰路小学:“艺术课程超市”,促学生个性化成长
2017年3月,济南高新区凤凰路小学“艺术课程超市”正式“开业”。
学校采取混龄编班、自由选课的模式,开设了郎都合唱、萌豆动漫、墨韵国画、手工坊、中国舞、啦啦操、凤凰金话筒等选修课程;结合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开设了“巧书妙联”书法必修课程、“诗情画意”儿童诗配画必修课程和音乐“唱游欢乐谷”等必修课程,形成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为孩子们搭建了快乐成长的广阔艺术平台。

7、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舌尖上的重庆”,创美探索再推新
新村实验小学的核心办学理念是“以美育美 各美其美”,其“新美课程”包括“尚美”“弘美”“完美”“创美”“颂美”“展美”等6大课程体系。
在“创美探索”主题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中,学校以“舌尖上的重庆”为主题,让各年级将重庆的火锅、小面、酸辣粉等代表性美食作为研究对象,从美食了解、制作、品味、营销、展示为基本的活动流程,针对美食的起源、发展、现状、相关文化等展开学习。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品尝美食,更能品味底蕴浓郁地美食文化。

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校长李青春 新村实验小学供图 华龙网发
可以说,学校教育的确存在许多不够美的现象。但当下对美育的重视,是一种觉醒,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说到底,美育,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其浸润的过程,能充实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真正的热爱生活、欣赏生活,感知生活的美好。社会需要的不只是“唯分论”下产出的学习者,还有赋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专业人才,这些,都脱离不了美的熏陶。
让学校教育美起来,需要共同的、长期的、持续的努力!道阻且长,且行且珍惜!
老师们,读完今天的文章,对美育教育有什么新的感想与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说出您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