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梅州,是送妹妹到大学报到。
我跟爸爸、弟弟和妹妹一起一行四人去的。
长途汽车早上7点多钟从深圳出发,途经的第一个站是惠州市。惠州市也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这里的山不算高,很多地方都被开发成为经济发展区了。汽车从那里徐徐驶出,朝东北梅州的方向前进。
此时,路两边的山景兀地呈现在眼前,水泥道路在群山里面七弯八拐,就象一条腰带别在山腰上,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山路十八弯》这首民歌来。这里的山越来越高大,山山相扣,一山环着一山,层层叠叠,满山的葱绿,植被层次分明,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咋一看就象一层层的保护膜。 晨曦初照,远处的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
南方的山, 山高树茂,清秀内涵,清逸秀丽。有别于北方的山,北方的山大多线条粗矿,奇峰耸立,苍黑似铁,庄严、肃穆。相对来说,南方的山,更让人多了一分遐想!遗憾的是,粤西我的家乡并没有山,有的是丘陵和平原跟大海而已。全国其他地方像我家乡那样地势的真的是屈指可数的了!不过,这次有幸到客都,让我更进一步的接近我们南方的山脉,目睹它的英姿!
汽车越开越快,在群山间快乐的飞奔着,往窗外张望,迎面劈来的,是一座座还没来得及细看的就被后退的山峰,太近距离看了,反而有一种压迫感。汽车穿过河源市后,再往山脚下一看,不难发现山脚下,有房屋几许,正斜斜地旁在山壁边上,靠山吃山,在这密密麻麻的大山里面,除了野果鸟兽之外,我真的想象不出来这里的山民们是靠什么来过日子的。别说种田了,就连一条正常的道路都没有。
还好,汽车越往北开,四周的环境比刚才的要好得多了。虽然还是千山万岭 ,但时不时出现了一片平原。有平原的地方,也都是人们聚居最密的地方。这里不但可以看到村与村之间阡佰纵横,还可以看到了良田水稻旁边,有鸭群在河边嬉戏。 人间炊烟袅袅,烟雾久饶山间不散 ,好一幅人间水墨画。
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客家最有特色的建筑——客家围屋了。之前我就从书上大概了解了一下, 何谓“客家”?“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属古代汉族的一支,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因在异地为客,绝少和外界来往,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族风俗和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勤劳能干的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民居代表的“围龙屋”正是其中一颗夺目的明珠。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客家人继承皇帝崇尚的“面南背北”,所以也就喜欢座北向南的建筑方位。围屋是围住正屋的一圈半圆形屋群,让人不由得把它跟南方那种大古墓的形状联想到一块去。围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堆放杂物,遇到洪水时也可搬到上层居住。围屋的外墙直接面向外界,所以十分坚厚,为抵御外来侵袭,屋墙上段都开有观察孔。为保护全屋的风水,不得在屋后加建房屋,破坏整个太极圈的完整。 每个围龙屋除地方名字外,多以姓氏称为“张屋”、“王屋”、“李屋”等,一个屋村一般只有一个姓,几代人共居一屋,反映了客家人自中原南迁、聚族而居的历史特征。 如今,我在车上看到的围屋,正与现在的居屋混夹在一起,一小排一小排的灰白色的小瓦顶的房子斜着围建成一个大围屋,看上去几乎很少住人了,它们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吧?沧桑感十足却又不失整齐、恬静!。 我跟妹妹两人的眼睛一刻也舍不得离开车窗,恨不得把外面的风景都拍下来,放进自己的锦囊里面。
三个多小时之后,车终于在梅州市区一个客运站停了下来。眼前所看到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虽说梅州是属于广东的一个省级城市,但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不及我的家乡,这是一个安静的城市,适合人居住生活,这也是一个全国最安全的城市,犯罪率低。电子摩托车所占的分量比较大,车轻悠悠的开过,没留下什么喧哗声,大型车辆也不多。偶尔来了一辆公共汽车在站牌处停顿一下又开走了,在这里绝对看不到人挤人的拥挤现象。道路很笔直很干净。路两边的楼房都不是很高,最高的也不超十五层,但是很整齐。
这里的人,说的都是一口地道的客家话,包括的士里面收音机里传出来的,都是客家话,当然,在这里我听不懂,就不多提了。 这里的 饮食也是很特别的,满大街都是煲仔饭和狗肉店,味道偏咸,价格很便宜。
多美的客都啊,人杰地灵,难怪会出叶剑英这等大人物!
客都,广东别样的明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