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有好酒,老板很厚道】【酒是陈的香,人德厚者贵】
追本溯源,于深处明理。
陈厚,既然专注于古法坤沙酱香酒,就要从源头起,深度认知酱香酒。
那么,酱香酒到底从何而来?
这里,就与各位厚友一起,探讨酱香酒的历史和真实起源。
中国酱香酒,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
有说是汉武帝时期的特使唐蒙发现的,有说是当地土族濮人传统家酿的,有说是明朝军队征伐当地土司导致的,有说是山西的盐商把汾酒工艺带去的,大家莫衷一是!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真的?
经过几年的追寻和考证,陈厚中国认为:
酱酒,是清朝中期陕西的盐商,由于钱多了,“烧包”的产物……
疏通赤水河,茅臺鎮迎命運轉折
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给乾隆讨来四万两银子,疏通赤水河。
这件事,在满清267年不算什么大事,对张广泗波澜起伏的一生也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对黔北小镇——茅台而言,确是决定命运转折的大事。
从那之后,四川自贡入黔的盐巴,至少有一半以上(每月达200多万斤),是通过这个名叫茅台的小镇,转运到了贵州各地。
于是,这个小山村,形成了“蜀盐入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荣景象。
清朝初期,秦商控制茅臺鎮鹽運
封建社会中国的生意,头一号就是老百姓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盐。那时候的富商巨贾,几乎都和盐有关系。
徽帮盐商,主要经营海盐,在中国东部地区活跃;晋陕盐商,主要经营矿盐,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活跃。
明末张献忠荼毒四川,导致天府之地十室九空,连四川的县府衙门,都有老虎出没。清政府用湖广填四川的同时,也动员了很多陕西人搬入四川。
有了这个亲缘关系,清朝初期的四川,就成了陕西盐商的势力范围。
茅台镇的盐来自于四川,所以控制茅台镇盐运的,也是秦商,即陕西的商人;在泸州的,多数是山西的盐商。
所以,泸州老窖的浓香工艺,是借鉴了山西汾酒工艺的;贵州茅台的酱酒工艺,和山西汾酒工艺还真没多大关系。
富甲天下,在杯中物上下功夫
古代的老百姓有多穷,古代的盐商就有多富。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盐铁都是官商联营专卖。
普通的食盐经过层层加码,价格贵得相当离谱:清朝末年,一块银元只能买三斤盐。一个船工一天的收入,买全家人一天吃的盐,就需要花掉40%。
徽帮盐商有钱了,喜欢建私家园林、吃山珍海味、玩戏班名伶、藏古玩字画(电视剧《大清盐商》里有生动展示)。
据记载,清朝扬州的盐商黄泰祥,只吃自己家养的鸡,而他们家的鸡,是吃人参长大的。
徽班进京,说的就是乾隆80岁大寿时,扬州盐商江鹤亭组织自家的戏班——徽戏“三庆班”进京,为皇帝祝大寿。
谁知因为唱得太好,不让回来了。留在京城,成为咱们今天的国粹——京剧的源头。
徽州盐商的幸福生活,真的连当朝的皇帝都羡慕嫉妒恨。
山西、陕西的盐商家教严苛,崇尚简朴,不允许在外面纳小妾、捧戏子、盖园子(我们看《乔家大院》都有体会),但是山陕商帮的规矩里面,都没有怎么禁止喝酒的。
于是,这些与徽商同样富甲天下的陕西、山西盐商,为求得心理平衡,纷纷在杯中物上下功夫。
百余年琢磨,創新出醬酒新物種
山西的盐商在泸州,创新汾酒工艺,用老窖坑、用老酒糟,琢磨出了比汾酒更香的酒泸州老窖——中国浓香白酒的鼻祖。
茅台的陕西盐商,也不知最初用的是西凤的兼香工艺、还是汾酒的清香工艺,抑或本地仡佬族的土酒工艺。
反正钱多了,不能在别的地方显摆,就在喝的酒上不惜血本地搞创新。
他们用纯粹的红缨子糯高粱做主粮,别的粮食如大米、小米、豌豆、玉米一概不用;
他们用最好的北方冬小麦,破成四瓣后,端午时节,让小姑娘光着脚踩成大曲;
别的地方酿酒都是一次把酒烤完,他们偏不,分九次烤完,一次一次地加曲,一遍一遍地发酵,每次就只烤那么一丁点儿;
别的烧坊,酒放三两个月就开喝,他们至少放五年才喝,更好的放三十年、五十年、八十年;
别人酿酒是为了卖酒挣钱,他们是自用,从不对外销售,去他家做客可以喝,是他家朋友送你喝,就是不卖;
……
四家茅台镇的陕西盐商,大概从1745年赤水河疏通时开始,到1872年全部撤出茅台镇时为止,在这一百多年里,逐渐琢磨、创新出酱酒这个奇特的物种。
因为完全自用,茅台镇的四家陕西盐商,每年酿的酱酒也少得可怜,只有那么三五吨。
七八斤粮,酿一斤酒(那时候的出酒率更低),一年一个生产周期,至少储存五年才喝:也只有钱多任性的盐商,可以这样完全不考虑成本,完全不考虑销售;只考虑绝无仅有,只考虑绝对好喝。
这就是茅台镇酱香酒的真实起源。
咸丰二年(1852),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茅台镇的陕西盐商纷纷要回老家。
贵州本地士绅华联辉,买下了陕西盐商的盐号“永隆裕”和盐号附属的酿酒作坊——“成裕烧坊”。
华家接手后,盐号的名称没变,只把烧坊更名为“成义烧坊”。这就是今天飞天茅台、也是茅台镇所有酱香酒的前身——华茅!
至于华家,当年接手“永隆裕”盐号的陕西老板姓字名谁?历史没有记载,华家后人也没有记住。
原创: 陳厚 陈厚酒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