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社交产品长期以来都以微信和微信之外作为分界,陌生人社交不断涌入新的产品,熟人社交由于微信老大坐镇鲜有尝试,而画音则是对准熟人社交行业,定位“视频短信”,由前微信产品总监 Genie Lin 出品,于今年4月携最新版本归来,画音能否突破重围成为社交新贵,这里有几点思考。
二、特点
1、以视频作为内容载体

画音,即视频短信,以视频作为短消息载体,用户使用 app 录制有声录像发送给好友。在此之前文字和语音是社交应用主体沟通方式,视频只是辅助,而画音将视频作为主要承载方式,这当然也和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但是视频作为载体真的是日常沟通首选吗?
2、视频短信制作简便
进入《画音》app,授权相机、麦克风,设置摄像效果。进入对话框后,无需点击任何按钮,只需开口说话(可选择前置或后置摄像头),即自动开启录制功能,说话结束即停止。
App 会自动翻译上字幕,并添上有趣的表情包,录制完成点击即可发送。收到消息的好友,点击即可观看一段画音同步、带字幕和表情图案的短视频。
但是在体验过程中发现只有说话的时候才会录制视频,如果中断就会切分为两个视频,人们在说话时不可能完全不停顿,因为停顿导致视频内容不连续也会一定程度损伤用户体验。
3、“降低”社交压力
画音采用了「消息 24 小时消失」机制,也上线了「已读」和提示「对方截屏」功能,根据画音团队介绍这是为了减轻用户社交压力,设置已读表示已经读取不回复也没关系,但是这真的时用户真实心理吗?
4、“创意”功能模块
底部功能坞看到对话、相机、故事三个模块。
旧版本的定位是“相机是新的聊天方式”,画音的相机能拍摄照片和视频,拍摄前进行镜头调色,拍摄后可添加效果滤镜、贴纸和手写内容,制作完成可发送给朋友或上传「故事模式」。
「故事」类似朋友圈内容,也是陌生人社交常见的内容广场,但这里兼具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版块,我的故事仅对朋友可见,而派对模式的分享范围是「可能认识的人」。与聊天内容 24 小时消失一样,「故事」的内容同样会按时「过期」成为仅个人可见的「回忆」,只有被用户「精选」的故事才会持续公开不过期。
三、问题
1、视频是未来社交新方向?
短视频的火爆使得视频沟通成为新的可能,但是短视频平台具有秀的色彩,虽然人人都是生产者,但是作为生产者是一个up主的心态,而不是一个普通用户的心态,视频呈现出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对于用户的接受程度有更高的要求,抖音强大的美化功能和道具降低了短视频的门槛,而画音虽然也有滤镜功能,但还是较为真实,并且加好友一开始就要求发视频,可能对于用户来说难以接受。
场景一、小美听朋友介绍加入了画音,结果一上来就要求发视频,她此时既没有化妆也没有洗头,第一反应就是将镜头对准了天花板,而只有开口说话才能激活视频,她尴尬得说了一句“hi”,然后回到微信跟朋友说这个APP太不人性化了。
场景二、小林加入画音一段时间了,但是主流沟通还是会在微信上,只是偶尔在画音发发视频跟女朋友调节一下生活,除了个别时候得新鲜娱乐并没有打开画音的冲动,渐渐就搁置了。
非刚需高频:视频暴露出用户的真实生活状态,并非用户刚需,且接受度低。视频自动编辑承载得是娱乐属性,且内容消化耗费时间,并非社交高频选择,一个非刚需高频的产品如果想要跟熟人社交中微信竞争难度太大。
视频模式微创新:说话就拍的模式导致视频随时可能中断,影响视频的连续性,损伤用户体验。
2、信息透明是轻度社交?
画音很多新功能承载着娱乐属性,比如【24小时消息消失】只有添加了小态度的信息才会留存,但是这并不是陌生人社交,画音团队采访中提到该产品面对的用户群体主要包括经常无法见面的家人朋友,但这些用户久别未见,每一条信息都是珍贵的,父母可能会反复查看孩子的每一条视频,而这种类似阅后即焚的操作更适合于新派享受刺激的年轻人。
【设置已读】和通常的已读功能不同,并不是看到对方是否查阅自己发送的信息,而是提醒自己有哪些是未读信息,但是当我进到聊天页面的时候就说明已经是“已读”状态了,此时提示我哪些是未读消息就相当于是划分最新消息,和微信通过时间戳方式区分来比,也是一种解决方案,但是由于用户心智的长期培养未必能够短时间内接受该已读功能。
【提示截屏】这一系列功能跟国外的snapchat基本功能吻合,提示截屏是从侧面保证阅后即焚安全性,使得该平台可以畅所欲言,结合这些功能其实这款产品最适合的是当下对于视频暴露敏感度低、喜欢新鲜事物、勇于发表眼乱的潮流青年,但阅后即焚类型的产品在中国一直没有大热,因为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整体还是比较保守,熟人圈内大家更是尽力维护自己人设,朋友圈的分组就是人设保持的工具,对于国人来说,熟人社交的安全感和高效性比惊奇有趣更重要。
3、四人成团强行裂变?
社交产品的拉新促活是一道难关,陌生人可以通过“发现”,熟人社交怎么办?目前画音内部通过邀请好友解锁功能的方式强行要求加好友,这种没有附加吸引条件的强行裂变方式很有可能逼走用户。猜测目前画音还处于试探阶段,没有出圈的大规模运营活动,只是测试内部调整阶段,因为目前为止各平台都是互联网从业者在尝鲜体验,并没有掀起使用热潮。初期的微信有QQ作为流量靠山,而画音如何突破用户呢?
人拉人是在使用良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口碑裂变,而还没有体验功能要先拉入好友,过程成本太高,很可能使得用户放弃,是否可以通过助手陪聊、针对性用户运营,陌生人缺口引入等方式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呢?
1)助手陪聊,熟悉平台:平台通过画音助手引导功能后继续进行简单聊天,或者提醒用户可以邀请什么样的朋友加入。
2)可以直接先通过故事里派对模式拉入部分可能认识的用户(同城定位),毕竟微信初期也依靠“摇一摇”获得许多流量,风险是可能会使得熟人社交定位有所偏斜。
3)用户自动拉人之外可以通过通讯录获取推荐好友,减少用户使用路径。
四、建议
目前为止,我认为画音并没有切中熟人社交的要害,在设计方面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但是作为新时代新技术(5g时代)的尝试者,随着年轻用户的发展,该产品占领一席之地也不是没有可能。该产品保持调性的情况下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降低视频编辑门槛
可以学习抖音快手的魔术工具模块,引入哪怕有些夸张的美颜效果,消除用户对于镜头的恐惧心理。
2、良性增长,软化裂变
有人才有社交,熟人为什么要迁移到该平台,需要一个理由,通过四人解锁核心功能我认为并不合理,比如可以提示加群,要求四人才能建群,而群功能开启可以使用更多贴纸或者开启定位等附加功能,或者引导建立朋友群/家族群,可以获得新勋章等奖励,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拉新。对于目标群体的运营可能并不是目前的重点,通过自然裂变发现产品问题才是初期发展关键。
3、手动设置焚烧,给用户更多选择
24小时消失的功能可以设置开关,让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否则消息突然消失会影响用户体验,在快到焚烧时间时可以发送push提示用户,既是功能优化也是促活手段。
五、微信的威胁
最后其实微信也开始入手视频了。除了涉足短视频之外,目前隐藏较深的视频动态无论是从发送方式、消息可见度设置等角度都和画音相似,并且也是长期布局的战略点,视频作为更丰富的内容载体,迟早会进入产品舞台和用户视野,微信做视频动态目的是真实性,是为了补充朋友圈的人设固化,但画音将该功能深化独立,仿佛更加新鲜潮流,如何能够真的赢得用户,一方面需要把握细节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年轻一代的成长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会使得用户有更多意愿去选择有趣的应用,而不是被动选择。但是我认为画音的调性决定了他不会成为微信这样的国民应用,他也许有一天会足够酷,但是不够有说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