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第一次接触是看了哪本书,推荐的,好像是台湾的某个班主任,后来下载也没看就删了。第二次接触是儿子在qq说说里发表的评论,才意识到真的是好书,又下载了。准备利用业余时间好好看看。
这是阿富汗的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书,从童年经历写起,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是少年玩伴,在那次风筝节上,哈桑奔跑着为阿米尔捡风筝,却遭到另外一帮男孩的欺侮,少爷的自私与懦弱让他却步,之后是他后悔后的极端行为,不是弥补,而是羞于见哈桑,居然用孩子式的任性栽赃陷害赶走哈桑父子,阿米尔的父亲极力挽留,也于事无补。他以为那样就可以心安,然而一个人内心犯罪,只要他还有一颗纯正的心,就不会忘记,会越抹越黑的。
随着日子的推移,阿富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变化,苏联的军队过来了,日子并不安宁,动乱,抢劫,打砸,他们一家决定出逃,在油罐车的窒息让他们差点绝望,更绝望的是苏联士兵无人性的阻拦,甚至和日本鬼子见到女人的兽性一样,阿米尔的父亲威胁士兵有力的救下那位可怜的夫妇。
掩卷回顾梳理 ,涉及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最核心的还是自我救赎。
父子情深,哈桑父子,阿米尔父子,和平安定的年代,阿米尔的父亲大气闯荡的商人气质,不断的鼓励着阿米尔,即使放风筝也是勇夺第一的霸气,,当他们只身来到美国,显赫的优势荡然无存,父亲不抱怨,埋头苦干,父亲得从底层开始努力,在加油站寻到一份活,还充满智慧的利用周日开着货车到旧货市场贩卖,父亲的乐观,没有丧失贵族的精神,是困顿中一星光芒。这种亲情我到没觉得什么,只是颇为打动儿子,他的评论里较多的篇幅都是写这方面内容。
爱情其实也不奇特,没有虐心的言情剧偶像剧的死去活来,都是理智的符合伦理的。
阿米尔的父亲对待哈桑也是一种深深的救赎,这位不能摆上台面的私生子,是父亲一辈子的痛。如果没有后来的事,父亲一定会像对待亲儿子一样照顾哈桑,那是多么幸福的一厢情愿啊!每天“ 我看着那张照片。你爸爸是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拉辛汗在信里这么说。我是有名分的那一半,社会承认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觉间充当了父亲疚恨的化身。我看着哈桑,阳光打在他露出缺了两个门牙的笑脸上。爸爸的另一半,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一半,那继承了爸爸身上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也许,在爸爸内心某处秘密的地方,这是他当成自己的真正儿子的一半。”
阿米尔愧对哈桑纯正的热情,觉得辜负了他,在逃避中后悔,20多年过去了,父亲因为中风去世,阿米尔在父亲离世前结婚,婚后一直没有孩子。但是早年的事情在阿米尔的内心依然无法忘却,等他赶回祖国,那些破败的景象,那些大庭广众强埋活人都令他心碎,千方百计寻找哈桑,发现好友多年前已去世,留下一个儿子索拉博,在从前欺侮哈桑的那个畜生手里,人生的轮回似乎在继续,阿米最终将索拉博带回美国。
当索拉博在公园里尽情放风筝时,心头的遗憾释然了,那阴云似的压抑可以随风而逝了,童年的笑声嬉戏,故乡的眷恋在风中像电影一样回放,感动于他的勇敢面对,感动于他冒着生命危险的补救,不为名利,只为心安。忽然想起扎西拉姆·多多写仓央嘉措的诗句: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救赎是需要勇气的,很多人不是人性泯灭,而是没有勇气面对过往,生命里有很多错过的事,如果还有种精神,社会也许会和谐很多吧,文革中那些错案冤案,经办者没有午夜梦回的时刻吗,像康熙之于容妃,像英宗对待苏轼,像琅琊榜里老皇帝之于赤焰军的只字未提。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阿米尔,危机关头的懦弱,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应该担当时的推诿自私,内心的挣扎纠缠。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一条终结轮回的路。”每一个遭遇过失去的人,只有寻找到过去,才能迈向未来,回到现实中,我们应该更会懂得如何去珍惜和维持现在的拥有,积极面对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