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琐事缠身,心里像蒙了层灰,本想找部“人间清醒” 的电影洗一洗思绪,给脑袋做场简单的净化。可没成想,自己精挑细选的《超脱》,非但没让人轻松,反倒把情绪拽进了更深的低谷,只剩满脑子挥之不去的emo。
后来才琢磨明白,我大概是被“超脱” 这两个字骗了。单看影名,总以为会是部熬煮心灵鸡汤、教人向阳而生的正能量片子,能跟着主角学两招 “放下” 的智慧。可电影一开场,那股冰冷的现实感就扑面而来—— 哪里是什么“超脱指南”,分明是一盆带着冰碴的冷水,劈头盖脸浇下来,把生活最赤裸、最狼狈的真相扒得一干二净:
原来我们都在同一个泥潭里打滚,谁也没比谁轻松,谁也别想真正“超脱”。
《超脱》更像一部带着纪实感的剧情片,没有戏剧化的强冲突,却用细碎的镜头,把生活的沉重一点点堆在观众眼前。故事的主角是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饰),一个总穿着笔挺西装、眼神却空得像深潭的孤独男人。他来到一所濒临崩溃的社区学校当代课老师,而这所学校,哪里有半分“教书育人” 的模样,活脱脱一座 “精神废墟”。
学生们用脏话当问候语,把书包狠狠砸向新老师的脸,用叛逆伪装着内心的荒芜;家长们冲进校长室就破口大骂,句句都在质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别人”,却从没想过自己对孩子的忽视与苛责;还有那个叫梅丽迪斯的女孩,明明握着出众的绘画与摄影天赋,却因为体型肥胖,每天活在同学的嘲笑里,连父亲都冷冰冰地要求她 “必须瘦到两位数”。
这哪里是学校?更像个“灭火器集合营”—— 家长们把孩子的问题打包丢过来,以为付了学费,就能让学校当 “灭火器”:灭掉孩子青春期的躁动,灭掉亲子间早已裂开的缝隙,灭掉自己教育失职的愧疚。可这根本是异想天开,就像影片里那句扎心的台词:
“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或许应该先确保自己懂得怎么做父母,别把家里当成试验场。”
而亨利,这个被寄予“拯救学生” 期望的老师,自己心里早就是一片荒芜。他永远穿着熨帖的西装,身姿挺拔,可那双眼睛里藏着化不开的疲惫与空洞。他的痛苦,是刻在骨子里的——外公对母亲的侵犯,母亲在他童年时的自杀,这两件事像两条毒蛇,缠了他大半辈子。外公住进了养老院,时常陷入幻觉,他总在三更半夜被护士的电话叫醒,匆匆赶往医院;而母亲自杀的画面,更是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一次次在他脑海里回放,把他的内心封得严严实实,连一丝阳光都透不进来。
亨利白天在学校里,试图拉一把那些快要掉进深渊的学生,努力扮演一个“合格的老师”;可到了夜晚,坐在空荡的公交车上,他也会卸下所有伪装,对着车窗无声落泪。这不就是你我吗?白天在工作里扛住压力,在生活里应付人情,扮演着 “成熟稳重” 的成年人;可到了深夜,躺在床上,那些藏不住的焦虑、委屈、迷茫,还是会翻涌上来,让人睁着眼睛到天亮。
电影里有个镜头,我记了很久。某天夜里,亨利坐在公交车上,肩膀微微颤抖,眼泪无声地往下掉。这一幕,被刚遭受嫖客凌辱的雏妓艾瑞卡看在眼里。她悄悄跟着亨利,带着一丝试探,也带着一丝绝望,希望能从这个同样落寞的人身上,找到一点帮助。亨利犹豫过,他自己都快撑不住了,可最终还是没忍心推开这个女孩—— 他把艾瑞卡带回了家,帮她清理伤口,默许她住下来。这个连自己的痛苦都捂不住的老师,在一片混乱的世界里,还是伸了伸手,试图拉别人一把。
这是一部“后劲极大” 的电影。它没有刻意煽情,可那些藏在镜头里的孤独与无力,却像一根细针,轻轻扎在心里,然后慢慢扩散开,痛得人喘不过气。尤其是对那些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心里装着童年阴霾的人来说,这种痛更是彻骨的—— 我们总能在亨利身上,看到自己封闭的内心;在艾瑞卡身上,看到自己无助时的绝望;在梅丽迪斯身上,看到自己被否定时的委屈。
看到最后,心里只剩一片茫然。学校最终还是倒闭了,亨利收拾好东西,继续他的“流浪”,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哪里;艾瑞卡被送进了寄养所,隔着屏幕都能听到她的尖叫,不知道未来要面对什么。而我们这些普罗大众,又何尝不是这样?
生活像一场无解的洪流,我们被裹挟着往前走,没有选择,半点不由人。
原来“超脱” 从来都不是结果,只是一个遥远的念想。每个人心里,都藏着无法解脱的痛,都有逃不开的困顿—— 有人困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有人困在生活的压力里,有人困在自我否定的怪圈里,没有例外。
我们都在泥潭里,一边挣扎,一边往前走。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