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馆或艺术馆参观总会看到一种扁扁圆圆的广口器皿叫做“洗”,铜制,瓷制的居多,也有其他材质的。有的上面有精美的绘画装饰,有的上面还刻有繁复的花纹,很是吸引人。可是洗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洗”真的像导游说的,就是古代的洗脸盆么?可是洗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有巴掌大,又如何能洗脸?

其实我们常说的“洗”一般分两种:
一种是盛水洗笔的器皿,也就是俗称的“笔洗”,多为扁圆形,形似大碗或浅钵。是笔、墨、纸、砚外非常常见的文房用具。摆在案头自然不能体量太大。
(图片来自合璧兴陶瓷艺术馆官网)
另一种“洗”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大多为圆形、广口、折沿、宽唇、直腹、平底或圆底,形似浅盆,基本都陈列在博物馆或艺术馆里供人观赏,是古代用于盥洗的器皿。
也就是说,这第二种“洗”才可能是导游说的“古代人的洗脸盆”。
(图片来自合璧兴陶瓷艺术馆官网)
其实如果深究起来,“洗”最早应该是古代人洗手的专用器皿,也就是“洗手盆”,而非“洗脸盆”。
先秦时期,洗手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还有个专有名词,叫“沃盥”。“沃盥”时至少需要两个人服侍,一个人手持铜匜缓缓浇水,另一个人手持铜洗接水,“沃盥”之人把手伸到铜匜与铜洗之间冲洗,非常具有仪式感。当然也就不是普通百姓可以享受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汉代,洗手的仪式已经简化,普通百姓使用的木洗和陶洗也相继出现。据说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瓷质“洗”的出现,时至今日,“洗”作为盥洗器皿已经离我们远去,今天的“洗”更多的作为艺术品出现,装点我们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