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节讲的话题是如何提升与领导的互信关系,上一篇文章分析了提升互信关系的底层运作策略,设计了三个关键操作“价值、动机和时间”,这一节接着讲其他两个操作“动机”和“时间”。
第二,端正动机。
在上一个操作策略中,我们分析了领导针对下属的两种信任,一种是对“事”的信任,让领导觉得下属做事得力;另一种是对“人”的信任,为人放心靠谱,这样的下属更容易成为领导的心腹。那么,如果我们想成为领导既得力而又靠谱的下属,这就得从端正动机这样的操作做起。
我有个文友在一家企业做主管,他私信聊起自己的苦恼,抱怨职场上领导和下属之间根本不存在信任感。这个文友有个十分能干的下属,事事都能做到他的心坎上,这让他十分信赖这个下属。
可是,这个下属在业务上渐渐成熟的时候,却提出辞职,打算跳到另一家公司从头开始另一个全新的行业。这个文友觉得十分可惜,他自认为自己与这个下属之间结下了师徒关系,彼此有着很深的信任感,于是单独吃饭谈心,话中有挽留之意。
这个下属听了文友的一番话语,只是淡淡地反问了一句,“你是作为我的上司还是朋友关系给我提这些建议的?”言下之意,这个文友的动机不纯,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不想失去一员得力猛将,好为他卖命。
这个文友也因为下属怀疑他的动机问题而瞬间摧毁了他们多年建立起来的互信关系。
从文友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动机”才是维护和提升互信关系的底层能量。动机,表明的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对方能够接受我的动机,双方才能够继续交往互动下去,最终达成互信关系;如果对方认为动机不纯,就会采取应对措施,哪里还会有什么信任可言。
所以,我们在构建与领导之间的互信关系中,必须利用好“动机”这个底层能量,让领导的目标成为你做事的动机,让领导感觉到你的所思所想就是能够帮助到他,处处体现领导的心意和想法。有了正确的动机为牵引,何愁领导不会对你另眼相看,以此建立起来的互信关系才更为牢固。
第三,沉淀时间。
经过前面的两个操作,我们的互信关系已经建立在一个符合领导心意的动机之上,同时还有自身能力和价值的加持,说到这里你也许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职场上很多人都能操作好这两个动作。但是,无三不立,我们不能忽视最后一个关键性操作,这就是时间的沉淀。
这是因为信任很脆弱,只有经过时间沉淀的价值和动机才是获取信任的最好磨砺。所以我们在构建互信的关系中,面对时间的沉淀,一定要有信任管理的危机意识,对于可能遇到的信任问题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互信关系坚不可摧。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很简单,只要用时间的力量把前面的两个操作加固即可。
一是持续用“价值”来夯实信任。职场上,提供价值始终是获取领导信任的硬通货,但是我们却常常避不开人性设下的“陷阱”,让我们提供的价值往往不自觉地成为自己能力的证明和炫耀,甚至潜意识里渴望成为创造这份价值的主角。如此一来,你提供的价值却成了领导职场发展的“绊脚石”。
正确的做法是,始终把自己提供的价值转换成领导的价值,成为领导存在感的体现,展现领导的核心感和功劳感。这种做法的底层逻辑是,领导的目标方向就是你的做事动机,所以你提供的价值功劳只能指向领导。
二是持续用“动机”来喂养信任。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人心隔肚皮,唯有你的动机可以显现你持有什么样的人心。所以,不断强化正确的做事动机,可以提升领导对你这个人的信任度。
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容易掉入人性的“陷阱”。通常,我们总会避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想方设法以最完美的形象展现在领导的面前。
如果针对社交形象,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和领导长期相处,这样做反而让领导觉得你在刻意隐饰什么,表里不一,时间久了很难获得信任。
心理学上有个暴露缺点效应,指的是社交中适当地暴露自己的小缺点,反而让你真实可信,更受欢迎,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因此,有时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将一些不利条件展示出来,更能获得领导的信任。
当然,暴露自我缺点,并不是让你把“老底”都揭出来,你的缺点不是你的致命伤,不能伤筋动骨,把握好底线,同时还得把握好暴露的方式,不能过于刻意,留下痕迹。
本文是“躬身入局”系列中的一篇,单篇文章只是阐述了其中一个观点,需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才能融会贯通,不会断章取义,更多内容参考前后章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