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三月的第一天,醒来时分是清晨六点五十一分。此刻窗外是欢呼雀跃的鸟鸣声,夹带着淡淡春意的校园,呼吸里都带有潮湿但是略显清新的味道,而新绿的春草冒出的脑袋我于昨日已遇见,内心里有一股汹涌的激动。特别是,看到我那盆历经寒冬,依旧生命璀璨的长寿花。大学下的第一个回校朋友圈动态就是“生命的力量总是特别让人感动”。
回校,是一种回归。太久没有回归的地方,需要身心的再一次投入。因为短暂的离开,彼时回来,又是另一番光景。所以我依旧把这归结为遇见的情感。遇见,是一个美丽的词眼。而我是从来不惮于让心中的感动流泻笔下的人。那些过往的遇见,无论是物还是人,若是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我都愿意让此成为我笔下的主角。回归,遇见,就是让你的心重新适应那么一个地方,收心,然后安静的重拾曾有的情怀。而我,回归,在二月的最后一天,一个不算魂牵梦绕却也会流连忘返的大学校园,再次遇见很多已有交集的朋友,遇见离开时树叶郁郁葱葱现在却是光秃秃的大树小树,诧异于宿舍环形花坛的一抹抹新绿,然后睡觉前在笔记本写下一句话“遇见三月,等一个开始”。
放寒假前的某一天,因为许久没有跑行政楼,差点忘了自己是有信可收的人。有信可收的人,好温暖的称呼。于是想起来的时候就急匆匆赶在收发室老伯关门前的十五分钟赶到了行政楼。一下子收到几封信加一些明信片,瞬间觉得三月的春阳仿佛正暖洋洋的照在身上,尽管已经秋凉如水。于是发信息给朋友,“秋意浓,佛山的天依旧湛蓝,收到伊人你的来信,满满的都是感动”。朋友回,“哈哈,我爱你”。蓦地触碰这些个字眼,发现直达心底的情感似春水在汩汩流动。抬头看天,刚好遇见的是蓝丝绸平铺天际。风吹过耳隙,呼呼的感觉,跑回宿舍,拆信,第一封,友人在信里写“愿你收到信的时候是深夜。”
此刻想起我的朋友L,寒假时,他跟我说,他想写一篇文章叫《遇见》,问我有什么好素材。我坐在电脑屏幕前,扑哧一声笑了。我当时想回他说,我已经好久没有写东西了,思绪已经尘封。或许是不想别人知道我的寥落和自甘尘封的心情,我最后敷衍说,我只想到了孙燕姿的《遇见》,歌词不错,缠绵悱恻。你去听听吧。然后双方是很长的沉默。发现和L对话的许多时候,都是我像在发牢骚一样,把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见闻一字一字敲成句子给他看。他说过,他愿意做我写的文字的倾听者。于是高中那一段不想动笔的日子,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自以为文采飞扬的形式发给他看。他最喜欢发的就是“继续”。后来,高考。我们断了很久的联系。再次在网上遇见,是在我高考后的暑假,再次是以倾听者的形式,听我诉说遇见的辛酸苦辣。相遇的频率应该从来没有变过,所以即使一个在北读书,一个在南读书,还是有断断续续的联系。想起朋友J说过的一句话很适合形容很多生命中遇见的关系:就算我们很久没有联系,可是我却知道,你就在那里,没有走开。这也适合说L在我生命中的角色。也许他说的遇见和我生命中的遇见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可是可以肯定的是,他说的遇见里,有我的存在。我甚至不曾问他我在他生命里的角色是怎样,我只知道,他写了很多信说他大学的生活,还经常自侃说,三年级的写作水平,胸没有半点墨水,别见怪。这样的遇见,其实也美好,在各处奔忙的各自,完成各自的美好,然后遇到什么好歌好书好电影就留言说,嗯,有空看看。处于遇见相识后各不打扰的生活,有时也很美好。正如L推荐给我看的秒速五厘米,遇见后,会挂念,但是没有再相遇。仍记得我给L说我看完电影后的感受是:“世界那么大,原来两个人失去联系是很简单的”。而影片最深刻的那句话是 “如果樱花下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厘米,那么我该用什么样的节奏生活,才能与你相逢?”
大学初体验就是马不停蹄交换大学风景。在交换的路上,遇到很多从前鲜活现在陌生的面孔。而坐在吱吱渣渣的同学旁边的时候,我总是会突然沉默。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下次相遇,又是怎样的光景呢?是不是花依旧,人空瘦,寂寞陌上人已走?但愿你记得,我们仰望过同一片星空,寻找过那个隐藏的天狼星。
再次相遇,蛮多同学问我为什么没有选读HS大学,我几乎都是莞尔一笑不语。要说喜欢,遇到的第一眼就喜欢,谁不想珍惜这样的相遇,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在广州拥挤的BRT里,透着公交车的玻璃,阳光曝晒下,我看到那饱经沧桑仍光彩照人的校匾。只是这一眼,看到,脑海印象已被定格。就算被挤成沙丁鱼,我也是欢呼雀跃。这是神圣,也是不可触摸,所以,最后我心中空余一个但是。
珍惜遇见的遇见,然后生活自会让你告别不需要的存在。高三那年过生日,正巧是五一当天。一大早就是雨。F她没有回家,特意用单车载着我去买蛋糕,然后我回家。我上了车的时候,突然就倾盆大雨。回头张望F,傻婆她一定不知道,我一直在看着她狼狈的身影。但是我却死死让自己忍着眼泪,那时候,刚好学业告急。忍着压力,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F说,傻婆,乖乖回家,开心了再回来。我用力点了点头。
刘同有句话是“记录,是一件拯救生命的事”。我想说的是,记录,是保存遇见的美好的最好途径。所以,那些美好啊,我还在记录,不管是拍照还是写文字。虽然一直在马不停蹄的相遇,却也在马不停蹄的错过,遇见三月校外烈士陵园山腰灼灼其华的杜鹃花,错过了三月郊外田野的踏春;遇见你毕业之时为我唱的歌,错过了你最后转身的瞬间;遇见为我惋惜的表情,错过了你微笑着为我加油的场景;我遇见木棉花都谢了,木棉叶子却迟迟不出现。如果还有明天,如果还能相见,这一切又算什么?
及至读秋微的《莫失莫忘》,她说:没有告别的告别是最好的告别。但我一直固执认为的是有了告别的遇见才显得更美好。就算这个告别不是正式的。哪怕告别的时候,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告别来见证一场遇见,也不枉相遇一场。
我知道,我现在希望的遇见就是,世间万物的美好姿态。能听见冬天的离开,能看见春天的到来,能感受夏天的安排,能遇见秋天的姿态。大一下,一切都在密锣紧鼓的遇见。然后,风起时,你就在旁边。
【五年前的某天的暮春的心情,曾如此清晰的记录着。我们曾如此为赋新词强说愁,当我们真的可愁的时候,也不能经常道一声天凉好个秋了。我们挣扎在大城市里的公交车上,地铁上,拥挤在身边的都是戴着耳塞的陌生面孔,或者是看着手机里各种短视频发笑的人。或许自己也是那样的一个路人,可是庆幸,我曾有那样的青春心情,不悔,是青春最美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