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教育叙事

最近活动很多,校运会的入场式,红色经典剧的排练,还有每门学科老师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成长的经历。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思考的能力。
就像汤孟扬同学今天推荐的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作品《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一样,书名就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元方,你怎么看?此元方非彼元芳,你还真别笑话,我们同学还真有在检测中将“元方”写成“元芳”的,还不止一个。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章中,陈元方是陈寔的儿子,一个儿童,面对父亲的友人指责父亲“非人哉”的时候,能忍住怒气,条分缕析,义正辞严,有理有据地指出友人不守信用且没有礼貌,不得不让人佩服。元方之所以能让一个成人羞惭不已,原因就在于他年纪虽小,却不乏思考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遇到问题往往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导致最终语言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今天的课堂上,我也努力去让我们同学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找到思路,在原文中找到依据。特别针对文章中的友人,他能否体现“方正”这一特点呢?
第一要理解何为“方正”。方正就是端方正直,这是古代君子的品德要求。
第二寻找细节,友人好不容易赶到与陈太丘约定的地方,一看,陈太丘已经跑了,性急的友人直接说了“这家伙真不像人啊”,潜台词是你等我一会儿不就行了,何必如此死板呢?说出这句话的友人确实少了君子的气度,但也侧面说明友人和陈太丘还是非常熟悉的,但错就错在不应该当着陈元方的面说,“你爹真不是人啊”,这种话就算大人也没那个雅量只当没听见吧?
不过友人也并非素质低下,从哪些细节可以得知呢?
首先他刚看到元方,问的是“尊君在否”,敬辞表示尊敬,很有修养,即便面对的是一个儿童;其次当元方指出他不守信用不懂礼貌后,他立刻十分惭愧,很想跟元方道歉,只可惜小孩子傲气,没给他这个机会;最后,他作为诚实守信的陈太丘的友人,我想平时应该也是一个守信的人吧!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元方们,遇事多思考,思考要深入,明白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