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题署一
1-1-1
金山之胜,在俯临扬子江,从水次送睇楼观,皆作飞动之势。山有明月亭,伊墨卿知府秉绶署联云:“月明如昼;江流有声。”用成语雄桀惊人。
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古有氐父、获苻、伏牛、浮玉等名,唐时裴头陀获金于江边,因改名。原为长江中岛屿,清光绪末年与陆地连成一片。“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名胜之一。
扬子江:古称长江今仪征、扬州段为扬子江,亦作杨子江。亦称长江从南京至入海口的下游江段。近代外国人常通称长江为扬子江。
水次:水边。
睇:音弟,斜着眼看。送睇,纵目。清·欧阳辂《和仲玉舟集呈李司马》:“彩袖轻漾试舞腰,回眸送睇歌且谣。”
观:音灌,此为台榭之意,非道观之义。有人以为宜于“睇”处停顿,我觉得两者皆可。
伊墨卿知府秉绶:伊秉绶(1754-1815),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称“伊汀州”,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以父丧于扬州知府任上离职不出。为官以廉吏善政著称。清代书法家,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亦有诗集传世。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此联为陈鹏年集撰,伊秉绶再题。
月明如昼:南北朝·庾信《夜听捣衣诗》:“今夜长门月,应如昼日明。”宋•孔武仲《夜归口占示同行者》:“一天星月明如昼,万树杉篁吟戛秋。”宋•杨炎正《减字木兰花》:“月明如昼,占断小楼供把酒。”
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载:“歌者袁綯,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綯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
江流有声:宋·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成语:习用的古语。
雄桀:雄伟特出。桀,音杰。
此联特色在于抓住明月亭位于江边这一特点,由长江、明月发挥联想,引用古人现成诗文入联。所引成句运用夸张、通感修辞手法,本就极具表现力;复经作者妙手牵合,自然浑成,更添佳妙,允为合作也。这启示我们,作联时引用成句应优选金句,尤其短联更应如此,方能收寸铁杀人之功。
此联上联有另一版本“月明如画”,中国楹联论坛曾组织评论“昼”与“画”的优劣,各抒己见,没有定论。湖北黄冈东坡赤壁二赋堂亦有此联,不过上联为“月明如故”。
此联不仅用了言典,还用了事典。可知此联非吟风咏月的泛泛之作,实紧切题目。
1-1-2
山又有皇帝行宫,或署联云:“江澄万顷净如练;峰峙一拳高入云。”视伊作较逊,然不害为秀语也。
或:不知具体作者,有说乾隆,不明所据。
江澄句:南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峰峙句:传为明代学者王守仁11岁时作诗有云:“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诗题待查。
视:比。
此联写法略同上一联。吴恭亨认为此联略逊伊作,可能在于不如其浑成。但吴氏并不否认其为优秀之作。秀,非秀媚之意,实与“桀”近义,优秀、特出之意。
1-1-3
又,潘伟如题江天一览亭联云:“天镜照晴空,李白乍来又坡老;石钟留胜迹,小姑依旧对彭郎。”语亦新颖。
潘伟如:潘霨(1826-1894),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初字燕山,后改伟如、蔚如,号铧园,晚号心岸。曾任江西、贵州巡抚。精于医,今传《园医学六种》。亦善书法。
江天一览亭:镇江金山和湖口石钟山皆有此亭,且皆有此联,作者相同,只是文字略异,石钟山上联二分句作“谪仙去后来坡老”。镇江者为清康熙帝1687年登临金山赐名,湖口者为明天顺年间(约公元1460年前后)僧宗鋐建。
天镜:喻江面。唐·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宋·沈括《夜登金山》:“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
李白句:李白到过镇江两次,留有《焦山望松寥山》、《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六)等诗作。李璘兵败后,李白受牵连被从镇江流放夜郎。坡老,即东坡居士苏轼。苏氏到过镇江11次,留有《游金山寺》等诗作。李白、苏轼亦曾经过鄱阳湖并登临石钟山,前者题有《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等诗,后者著有《石钟山记》等诗文。
石钟:石钟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小姑句:小姑,小孤山,在今江西省彭泽县北,安徽省宿松县东,与长江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彭郎:彭浪矶,俗讹彭郎。两山相对,留有小姑和彭郎相爱殉情化作山峰的传说。另有大孤山,又名鞋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相对。宋·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此联赏读过程中似懂非懂,疑窦丛生。首先,天镜,我最初以为典出李白《渡荆门送别》的“月下飞天镜”无疑,后来查阅资料,才想到其实另有出处。其次,此联是写金山还是写石钟山呢?事实上,两山也都有江天一览亭,两亭也都有此联。个中缘由待查。乍看似乎更切石钟山,但当读到陆游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我觉得题金山更见出对举手法之高妙。拙作题宋荦西陂别墅联:“竹有百千竿,池上钓鱼唐白傅;桃开三两簇,西陂放鸭宋黄州。”亦用此法。其好处在于深化意蕴,抬高境界。今人作联,为了切题,往往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就景论景,不敢拓开,生怕离题。往往文字使用了不少,内容却显得单薄、粘滞。看看此联,作者从一个小小的亭子展开联想,充分调动智库,由唐而宋,由苏而赣,由物及人,巧妙熔铸而成一联,拓宽了对联的思想容量,增加了亭子的文化厚度。这一写法值得今人学习。吴氏认为此联造语“新颖”,恐怕主要就下联二分句而言。我觉得,与其说是潘霨之功,不如说是苏轼之功。潘氏只费了些许搬运之力而已。当然,这需要学养作基础。
顺便宕开一笔。话说晚清名臣彭玉麟率领湘军水师与太平军交战,最终攻克小孤山。雪帅喜不自胜,作诗《攻克彭泽夺回小姑山要隘》:“书生笑率战船来,江上旌旗耀日开。十万貔貅齐奏凯,彭郎夺得小姑回。”诗中的拟人手法也很巧妙。当然,雪帅与梅姑的爱情,更为彭郎和小姑增添了新的传奇色彩。
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载:“‘小姑嫁彭郎’本世俗附会之事,小姑山颠,复有小姑梳妆楼,有联云:‘有美一人,中夜闻五铢环珮;遗世独立,下游俯两点金焦’。”此题小姑山联为金安清作。吴恭亨《对联话》载:“彭来阁联云:‘彭郎之来自彭浪;焦先而后有焦山。’彭来以侍郎彭刚直得名。”亭在焦山。两联亦关涉金山、焦山,后联以彭玉麟和焦先名做文章,妙趣横生。
1-1-4
又,江湘岚峰青题扬州二十四桥联云:“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
江湘岚峰青:江峰青(1860-1931,一说约1865-1933),安徽徽州(今江西婺源)人,字湘岚,号襄楠,晚号息庐老人。曾任浙江嘉善县令,累官至大学士。为官开明,有政声。能诗善画,擅长制联,著有《里居楹语录》《魏塘楹帖录存》等。
二十四桥:一说二十四座桥,一说桥名“二十四”。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西郊,今重修二十四桥在瘦西湖,为一单孔拱桥。相传有二十四个美女在桥上吹箫。
淮南:淮水南边,此指扬州。
全联意境源自唐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此诗一出,二十四桥便成为文人墨客向往、歌咏的胜地。如元人萨都剌《题淮东王廉访清凉亭》有云:“二十四桥秋水白,淮南八月泻银河。”清人姜任修《二十四桥望月歌》有云:“桥下水流流不止,繁华流入西江里。二分明月谁为绳,尚在人间照空水。”所题大抵不出小桥流水、明月箫声之意境。此联亦如此。今人题廿四桥联,恐怕亦难以逃脱其磁场。上下联分别勾画了一幅水天一色图和月下吹箫图,营造了一种幽静、空明、朦胧的意境,令人神往。此联写法我名之为造境法,即根据与联题有关的名诗名文,巧妙安排“寻常字面”,重现再造其中的意境。此类联作表现作者的性情一般不是很明显,有的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感情要抒发,但出于请托等原因又不得不作联,那么造境法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种联作不能简单视为无病呻吟。今人写应征联,如不想流于口号、落入俗套,大可借鉴此联写法。
1-1-5
又,陶沄题安庆大观亭联云:“倚槛苍茫千古事;过江多少六朝山。”雄兀只绝六合。
陶沄:沄,音云。生平事迹不详。据《清代陶氏人进士名录》载,陶沄为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殿试金榜二甲第15名。亦有作“陶潭”者。然多认为此联为陶澍所作。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谥号“文毅”,赠太子太保衔。清道光朝重臣。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陶文毅公全集》等。恐陶沄为陶云汀之误,但据后文看来,又不似梁氏对陶澍的称呼习惯,姑存疑。
安庆:安庆府,清为安徽省治,民国废,治所即今安庆市。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誉。
大观亭:始建于明,负山面江,为“宜城八景”之一“大观远眺”,素称“皖省第一名胜之区”。今建新亭位于安庆市大观亭街中段。
槛:音件,栏杆。
过江:渡过长江,此指西晋王室东渡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后多用“新亭泪”、“新亭泣”、“新亭对泣”指怀念故国或忧国伤时之情。
六朝: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建康(吴名建业,今南京市),史称六朝。
六合:天下。
此联不着具体史实,但又有迹可循。上联倚栏而兴怀古之意,下联望远而忆六朝之事。安庆和南京为近邻,同在长江之滨。凭吊六朝,自是当然。然而让作者起怀古之意的引子,绝非仅仅是近邻六朝古都南京。作为安徽省治所在地的名胜且是“第一名胜”,大观亭能够让人联想到的关乎安徽和六朝的历史,至少有淝水之战、过江名士、新亭对泣。故下联作者虽没有明言此三件史实,但作者肯定想到,只是略微点出大概,让读者尽情去想。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作者正是在安庆、南京、六朝、长江、大观亭、新亭等几个关键词语的串联并联之中完成构思的。这一思路可在其他诗联中得到佐证。如明人释今覞《过安庆》中二联云:“海连淮甸吞遥岛,山蹙长江涌巨楼。百战旌旗新壁垒,六朝烟雨旧沙洲。”由过安庆想到长江、六朝、战争。清人徐汉苍《寒集大观亭同方植之作》有云:“名士从来说过江,六朝山色仍当窗。”徐汉苍,字荔庵,合肥人,贡生,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有《萧然自得斋诗集》,当大约与联作者同时代人。此诗作于冬日雅集大观亭之时,作者由大观亭想到过江名士、六朝山色。朱家宝题安庆大观亭联云:“凭高吊幽古英灵,任千古江潮,淘不尽孤忠魂魄;揽胜忆滇池杰阁,对八公烟景,问何如故里河山。”此联亦由安庆的大观亭想到淮南的八公山。当然,此中八公山可指代全皖风光。
总体来说,此联由眼前江山触发感慨,咏史怀古,具有很强的时空感。不粘滞于具体物事,纯粹抒怀,亦是名胜联之一法,姑名之“捕风捉影法”。
大观亭联全书共提到6处,共计11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