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尼采哭泣》:当你独立思考的越多,就越明白,凡是动不动就控制别

《当尼采哭泣》:当你独立思考的越多,就越明白,凡是动不动就控制别

作者: 青苹果叶 | 来源:发表于2025-10-11 15:54 被阅读0次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不断为你规划人生的父母,他们说“听话,我都是为了你好”;
时刻需要报备行踪的伴侣,Ta说“都是因为爱你,才想紧紧抓住你”;
总在指点你选择的朋友,Ta说“你这样不对,迟早会吃亏”......

不少人以为这种控制是“在乎”或“强大”,但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当尼采哭泣》中借由一段19世纪末的虚构治疗,揭露了真相:控制欲的背后,往往是控制者自身无法面对的无助与恐惧。

一个真相是:当你独立思考的越多,就越明白,凡是动不动就控制别人,过度干涉他人生活的人,不管到哪里都不会过得很幸福。

01

控制欲的假面:以爱为名的能量掠夺

尼采说:“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在《当尼采哭泣》中,声名显赫的医生布雷尔,试图用权威“治愈”哲学家尼采的绝望。

但结果却是:布雷尔自己正陷入中年危机,婚姻僵化、职业倦怠。

他在治疗过程中,试图通过掌控尼采的思想,来逃避自身的虚无感。

这像极了我们在现实中的关系模式:

父母控制孩子,可能是恐惧自身在社会中的失败感;

伴侣相互控制,可能是害怕独自面对世界的不安;

而朋友过度干涉,则可能是借由他人的问题来掩盖自己的迷茫。

其实,控制欲的本质,是一种能量的外泄与投射。

一个人不能处理自己内在的混乱时,便会试图通过控制外部世界以获取秩序感。

但这种秩序非常脆弱,它建立在他人的服从之上,而非源于内心的真正强大。

02

为何控制者从不幸福?三重困局

蒙田说:“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能够主宰自己。”

阿德勒说:“一切控制欲的根源,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恐惧。”

控制者看似掌控了局面,但实际上,其人生被禁锢了。主要有三重困境:

第一个,活在自我编织的牢笼里。

控制他人,是将他人视为“提线木偶”,却未意识到身为控制者的自己才是被恐惧牵制的木偶。

在小说中,布雷尔直到与尼采真诚对话才发现一个事实——他厌恶的不是妻子的束缚,而是自己不敢打破常规的懦弱。

如果你将人生的主动权交给控制欲,同时你也将自己感受真实幸福的能力交出去了。

第二个, 耗尽能量,无力自我滋养。

控制是需要持续消耗心力的,比如检查行踪、揣测动机以及预防背叛等。

这就像《贪婪的多巴胺》重描述的成瘾机制——短暂的控制快感背后,是更深的焦虑,需要更强力的控制来填补。

这时的你已经没有能量来用于自我成长了。

想想那些控制者,是不是一心都扑在被控制者身上,比如孩子,比如伴侣,就是没有自己。

第三个,必然遭遇反抗,走向关系崩坏。

一个正常人,或者说健康的灵魂都渴望自由,这就像向阳而生的植物。

所有被控制的关系最终只有两种结局:一个是遭受对方的隐性反抗,比如拖延或消极攻击等。

另一个是显性决裂,直接爆发冲突或对方彻底逃离,离开再也不回来。

控制者收获的不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而是自己活成了孤岛。

03

如何打破控制欲的循环?

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庄子·秋水》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其实,最好的状态:我是爱你的,但你是自由的。我们需要的是彼此成就,而非控制。

摆脱控制的第一步,觉察恐惧的源头。

当你忍不住想要控制他人时,问自己我在害怕什么?如果最坏的情况出现,我不能承受吗?

曾经朋友跟我倾诉生活中的烦恼和糟心事,我都热衷给予建议,后来再问进展,得知对方没听后我是生气的。

再后来,我觉得朋友怎样做都很好,因为这是其自己的人生,苦也好,乐也罢,都是自己的选择。

而书中的转折点,正是布雷尔与尼采共同直面内心恐惧的时刻。

第二步,练习“课题分离”。

始终谨记阿德勒心理学所强调的:谁的感受,谁负责。

孩子的学业,伴侣的情绪以及朋友的选择,都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不是你的。

而你的课题是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期待与焦虑,解决自身的问题。

就像尼采最终拒绝被“拯救”,选择独自面对痛苦,因为这关乎他的生命意义。

第三步,把能量归还给自己。

我们最需要花时间做的就是与自己相处自在而融洽。

比如每天花一个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像运动,阅读等。

写下三个自己能自主决定的小目标,比如一个月读完一本书。

在一些无关重要的事情上主动放弃控制,比如父母爱操心就让他们操心,他们喜欢做丰盛的饭菜给你吃就吃。

当我们开始滋养自己,便不再需要从控制他人中获取存在感。

书中最动人的是布雷尔与尼采最终放弃改变对方,却在真诚的交流中各自获得了疗愈。

这也揭示了关系的终极真相:深度联结从来不是控制与服从的游戏,而是两个独立灵魂的彼此映照。

那些试图束缚你的人和事,往往被他们自己的恐惧束缚得更紧。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秩序与平和,而非对外界的掌控。

当你放下控制的执念,不仅给了他人呼吸的空间,也为自己赢得了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相关文章

  • “自救”的可贵

    看《当尼采哭泣》 尼采是对的,我的自由在这里唾手可得。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这是我唯一的生命。 ——当尼采哭泣 无就...

  • 当尼采哭泣

  • 《当尼采哭泣》

    接受路.莎乐美拜托的布雷尔医生,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在前期的治疗中,布雷尔试图设下一个个陷阱,...

  • 当尼采哭泣

    《当尼采哭泣》是存在主义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著作。书中假借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两位人物,尼采和布雷尔,对彼此的的治愈过...

  • 当尼采哭泣

    这本书读得我很吃力,花了十多天时间,断断续续才读完。 书中语言太深奥,很多都需看几遍才能理解,有些看几遍都理解不了...

  • @当尼采哭泣

    每个你采取的行动 你永远采取它 那么所有未曾经历的生命 将永远在你的内心 未曾经历 直到永远 所以你鼓起涅槃的勇气...

  • 当尼采哭泣

    尼采哭着说,“我痛恨某些人夺去了我的独处,却不曾提供我陪伴。” 对,就是那个尼采,那个哲学家,诗人,那个在《查拉图...

  • 当尼采哭泣

    这部心理小说是在去年六月读完的。与寻常小说不同的是,作者用真实存在的人物虚构了一段故事,演说了心理治疗的诞生,并呈...

  • 《当尼采哭泣》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

  • 《当尼采 哭泣》

    “成为你的存在” “实现你的生命” “死得其所” “有勇气去改变你的信念!”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尼采哭泣》:当你独立思考的越多,就越明白,凡是动不动就控制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kt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