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大神采铜写的《精进》这本书中有这样的内容: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严格遵循学校安排的教育计划有很大的风险。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中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赶不上社会整体的前进步伐。我读大学时,有几本专业课教材,竟然还是15年前编写的。但即便采用最新的教材,与瞬息万变、不断创新的市场相比,课堂教学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二是高校中讲授的内容脱离应用环境,教师缺乏实操经验,很多领悟的知识是基于实践的,而国内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主要是看论文发表的情况,一个学术水平很高的老师很可能并没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中的经验。而在高校中求学的学生,大部分还是得走出校门,去做应用型的工作,这意味着老师们并没有能力来引导他们如何学以致用。
在马冉冉所著的《越书写,越明白》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TED上有一段演讲《用骇客思维学习》,演讲者是当时只有13岁的小男孩罗根·拉普兰特。他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利用网络资源,在家学习历史、数学、文学、物理等课程。他说,用滑雪做比喻,如果所有人都抱持着现有的教育理念去滑雪,那雪山上只有少数几条安全的路线会挤满人,其他大量的路线根本不会有人问津。那座雪山在我眼中,我看到1000种可能性,我可以从棱角处向下跳,弄碎雪线,找机会来个高角度的后空翻。滑雪和教育一样,重要的是让想法不受拘束,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情,和社群保持联结,互相帮助。重点是,和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活得健康、开心。
墨尔大学创始人之一的红月,在《让天赋自由》的演讲中指出,决定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学习者,而不是教育者。在未来,自我教育将会是主要教育,社会教育是辅助教育。
从小到大,我们受教育的方式很单一,就是来自于学校,来自于老师。大学之前我们依照教育局的规定,不能选择去学什么。大学之后,我们依照社会价值观的标准去选择学什么。而现在,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你拥有独特的特质,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可以自主选择要去学什么。
如果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如何教自己
欣频老师推荐了五种栽培自己的方法。
书本

欣频老师为诚品书店写文案时曾经借用了这样一个灵感。当时这家诚品书店旁边就是一所大学,欣频心想,一个新的理念想法产生之后,最先肯定是通过书本传播出来,然后几年以后才会进入大学课堂,而现在大学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全部都是十几年前的旧知识,人们通过书本,进行最前沿、最新的知识教育。所以老师用大学专业的分类去写这篇文案。
书本也是最划算的自我投资。这一年在简书写作的经历,让我对此有深刻感触。有了灵感之后,遣词造句,然后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排版、配图,最后还要斟酌二三,一篇文章少说也要花两三天的功夫。一本书,是集作者十几年的心血,而你只需一个下午就把十几年的精华全部吸收,是不是很划算?
欣频老师有句很有名的话,每天看一本书,一年下来你就与别人有了365本书的差距。老师鼓励大家多看书,阅读速度也会因为量变而产生质变。很有名的二八理论也说,一本书,其实只有20%的内容是新的,别的书上没有的。当你的阅读到达一个量之后,你会很容易就抓到一本书中20%的精华所在,所以阅读速度不是问题。最一开始可以慢慢看,没有关系。很多人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我想他大概以为看书是一个很繁琐的程序,要先吃饱肚子,然后洁净身体,最后把桌面擦干净、收拾整洁之后,给自己倒一杯水,再毕恭毕敬摆上一本书。真的不必这样做(当然非要这样做也可以),先留意一下自己每天掏手机的时间,然后把掏手机换成掏出书。我们可能在上厕所的时候看手机,等公交的时候看手机,餐馆排队就餐的时候看手机,把这些零碎的时间全部加起来,一天也够看几页书了。这样一个习惯养成以后,阅读的量和质都会提高。我偷偷告诉你,阅读真的有瘾。
欣频老师说,如果只读不写,没有一个思想整理过程,读完一本书就如过眼云烟。我参加的“不出局”活动,就是通过输入倒逼输出的活动。每七天提交一篇文章,因为要写这篇文章,所以生活中、读书中也时刻留意有哪些东西可以写。最近在写的读书笔记,详细剖析了欣频老师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也是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深度阅读这本书,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电影
大部分人都爱看电影,这从节节攀高的电影票房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大部分人是如何看电影的呢?在遇见欣频老师之前,我看完一部电影后,如果是好看的电影,会兴奋地说好看,然后推荐给没看过的人,和看过的人讨论电影中的情节,会大致回想一下故事发展的大纲。如果不幸看了部烂片,就会对想要看这部电影的人说不好看,就算了。但是欣频老师,一天一本书,一部电影,她是如何看的呢?她教导我们,用主角、对手、摄影师、导演、编剧五个角度去看一部电影。
首先,把自己当成电影里的主角,和他一起经历他的故事,然后问自己,如果我遇到了这些遭遇我该怎么办?我会怎么做?再看看电影中的主角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电影中,通常主角会是那个活下来的人,那么他的对手就很惨。看电影时,把自己虚拟成主角的对手,看看这个对手究竟是哪一步走错了,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打败主角,让对手成为人生赢家?
如果这部影片交给你来拍,你的镜头如何运动?如何取景?
如果你是导演,你要怎样呈现这个故事呢?从这部影片中你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编剧,你要如何写这个故事呢?如果你对结局不满意,那么你要如何写结局呢?
如果你不幸看了部烂片,也不要放过让自己提升的绝佳机会。问问自己,这部电影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剧本吗?还是剧本是好的,但导演没有拍出好效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要如何扭转局面呢?
拿《饥饿游戏》来举例子。
大表姐扮演的主角主动替代了妹妹,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饥饿游戏,这个游戏最后只能有一个人活着。你是编剧,这个故事要怎么写?如果一开始,大表姐不是为了救妹妹而参加比赛,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就少了张力?如果妹妹参加比赛会是什么结局?你如何设计每一关的关卡?你要哪些人来参加比赛?他们的背景是怎样的?他们的性格、样貌、体型是怎样的?你是导演,你如何把文字上的描述呈现出来?游戏场是什么样子的?卡斯特城市是什么样子的?主角们参加的晚会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主角,你要怎么通过每一关的关卡?你获胜的关键点在哪里?看看影片中,哪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主角做了正确的选择,赢得了比赛?你是对手,看看影片中,大表姐的对手都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淘汰出局?如果你是他,你要如何逆转结局?
我们都知道《饥饿游戏》一共三部,故事设定是每届饥饿游戏的冠军从此以后不用再参加饥饿游戏,而且衣食无忧。那么第二部你要怎么写?主角如果不参加比赛,你要写什么?主角如果必须参加比赛,她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不得不参加的比赛呢?
这样看一部电影,好像五倍过人生,每一部电影都是一部头脑风暴的教材。
旅行
大部分人的梦想清单中都会有这么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么,我们如何避免“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这样粗略、走马观花的旅行呢?
欣频老师说,旅行时,要入境随俗,把自己当成当地人,假设你下辈子投胎到这个国家,你如何生活?旅行最重要的,就是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我生活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北方城市,去巴厘岛蜜月旅行时,被那里35度高温灼烧得大汗淋漓。但是看旁边气定神闲的印尼人导游,我问她,你热吗?她说,我不觉得热啊。我反思,常年生活在这样一个温度中,是否身体比头脑更会调节自己呢?我偷偷脑洞了一下,如果把这个印尼女人放到冬天零下几十度的大东北,她会是什么样子呢?大概她也会眼泪鼻涕一起流地大叫,你怎么不怕冷啊?
时下中国各大公园充斥着各种相亲角,奇怪的是,这些去相亲的人并不是适龄青年,而且适龄青年的爸爸妈妈。他们拿着各自子女的条件,去跟另一个爸爸妈妈交换条件,子女,俨然成了一个待出售的商品。而他们所要求的结婚对象,要有房,有车,有稳定的工作,不能有贷款。我在巴厘岛时,问为我导游的印尼中年妇女,我说,你们这里结婚的条件是什么呢?她说,就心好,就可以了。我才发现,有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那么坚固。在我们生活的背景下的很多条条框框,其实也只适用在我们的生活背景,可悲的是,我们以为这适用于全世界,而称它为——世界观。旅行,就是要给我们另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去打破这种习以为常。
欣频老师说:

多年前的那个早晨,我无意间拿起了书架上的一本书,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如痴如醉地读完了那本书,心中便藏了一座沙漠,那本书叫做《撒哈拉故事》。我看到,原来有那样的一个世界,在遥远的远方,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们,在遥远的远方。
人际
现在最新的流行是社群学习,一个微信群中,是一群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们,大家一起讨论相同的主题,在思维的碰撞中互相学习。有点像上学时,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社群学习中,我们是不同身份背景、不同工作、不同年龄下的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这样的讨论总是能打开另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环境
欣频老师说,敏感度要从你平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
在这里,欣频老师提供了两个好方法,一是用异国观光客的角度,重新看待已经熟悉的环境。走在上下班的路上,我们可以把自己虚拟成观光客,第一次走上这条路,每次我做这个练习时,都会有新生的感觉,会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感觉世界比平时亮了一些,心情也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个方法是,对身处的环境非常敏感,细心观察。可以留意一下身边哪些商店是一年前没有的,今年新开的,这家店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哪里?哪个地方你觉得做得很不错?哪些地方是你觉得要改进的?装修风格上你可以学习到什么?这家店现在是如何宣传自己,宣传文案是怎么写的?你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如果你认为还有改进的地方,那么要怎么改?一年以后,这条街上的哪些商店会不见?为什么?
经过欣频老师这种深度的带领和学习,我相信每个人都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大家可以借鉴老师提供的方法,然后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网友评论
be
文中不仅仅总结出的五种途径书本、电影、旅行、人际、环境;更加举出实例来详细解释,具有了可操作性。
很贴心的作者,文章流畅可读可操作性强,100分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