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九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

作者: 席琪 | 来源:发表于2022-04-08 23:52 被阅读0次

第十九章(2021.11.25学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中等天资的人很难成事。 智人很容易成功,天资不高,“傻子”才能成功。曾国藩。 傻人,明心见性。越傻越像个孩子离大道越近,大道蹦出点火花也够一辈子的享用。 聪明人在傻子的眼里是真正的傻子。 你的内心是什么样子,你就会觉得别人是什么样子。 人的命运能不能改?可以改但非常难,只有修心能改。只有心改了,世界才会发生变化。只要觉得每个人贪财好色,那么永远都是小人。 怀疑是人最大的癌症。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听的懂,老子侧重形而之上的“道”,孔子侧重形而之下的“器”,“器”就是怎么做,怎么做符合道的事情,本质上都一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根基,中人、上人、下人。嘲笑讲道的人,是中下之人。 0:19八字里面有“华盖”的人才能听“道” 有情众生。儒家思想适合根基不深的人,高一级的才能听道。 佛家分声闻、缘觉、菩萨,最高级的是菩萨道。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三句是修行得道的法门。 无欲无求的状态。只有无欲无求才能看的更清楚,才能做更多有求的事情,一真一切真。 华严境界,以一真法界,生无尽缘起。只有达到“真”的状态,才能去干其他的事。 凡人考虑万物,无尽的缘起。 所有的圣人都试图站在“道”的角度去观察万物。站在事物的本质上去观察万物,就不会有执着和分别,就会获得世间的快乐。 至佛境界后,明心见性后,在回到世间,用即遍一切处。 悟道后还得用出来。 菩萨道修成之后,是要回来普度众生的。

相关文章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九章感悟部分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里重点阐述了它的社会观。 希望世人摒弃圣智、仁义、巧...

  • 回归道社会安

    走马观花道德经(19) 19.道德经第十九景点——抱朴之门 第十九章 回归道社会安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二十一)见素抱朴少私寡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九章解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 绝学无忧:学习《道德经》心得(21)

    文/若冰 (《道德经》第二十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章、第十九章里,阐述了他的社会观,阐述了社会病态的现象产...

  • 2018.12.10晨间日记

    起床:9:00 就寝:1:30 心情:一般 午休:无 昨日感悟: 《道德经》第十九章 ...

  • 百字瞻瞻4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 第十九章》 所以要人民有所依归:表...

  • 初识《老子》第19章

    第十九章四十七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九章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杂谈 52

    如何理解老子的 “绝仁弃义”?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仅对 “绝仁弃义”作一理解。...

  • 老子反智反文明吗

    《道德经》通行本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中提到...

  • 牧童眼里《道德经》(82)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道德经》第十九章赏析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九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vu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