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xī),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解读
知道雄的道理,却不与人争雄,反甘心守雌的一方,犹如天下的溪壑,必然众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既能得天下人的归服,他所禀受的道,自然也不会离散。不但如此,他更能回返原有的赤子之心,以达纯真的境界。
知道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明,而甘居黑暗,才能为天下作法则。既能为天下人的典范,德行自无错失。不但如此,他更可归于无极,而回返道体。
知道光荣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而甘居耻辱,才可得天下人的归服。能使天下人归服,德行才算充足。不但如此,他更可返归为朴,与道体合而为一。
但是,万物变化不息,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保,终有朴散为器的时候,而体道的圣人,仍能以浑朴的原则,来设官分制,做到“无为而治”。所以说:善治国家的人,不割裂事理,仅使万物各遂其性而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载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读
治天下应该本乎无为,治理天下的人,我看是办不到的。
天下本是一种神圣的东西,不能出于强力,不能加以把持。
出于强力的,必会失败;想要加以把持的,最后也终必失去。
圣人无为而为,所以不失败;不事执着,所以没有丧失。
世人秉性不一,有的前行(积极),有的后随(消极);有的嘘寒,有的吹暖;有的刚强,有的羸弱;有的安宁,有的危殆。人如何能有所作为?
因此,体道的圣人有见于此,凡事都循人情,依物势,以自然无为而治,除去一切极端过分的措施。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读
用道辅佐国君的人,是不会用兵力逞强于天下的,因为以力服人,人必不服,待有机可乘,还是会遭到报复的。
试看军队所到之处,耕稼废弛,荆棘丛生。
每次大战后,不是因尸体传染疾病,就是缺乏粮食造成荒年。
因此,善于用兵的,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算了,决不敢用来逞强黩武,只求达到目的,就不会矜持、不会夸耀、不会骄傲。
只求达到目的,就知道用兵是出于不得已,就不会逞强。
持强是不能长久的。凡是万事万物,一到强大壮盛的时候,就开始趋于衰败。
所以黩武逞强,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如暴风骤雨,很快就会消逝。
本篇解读来自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