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天才的编辑》为图书世界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使它得以接受众生仰视的话,那么《畅销书》就是那个世界的乌云,告诉人们图书出版业其实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一门产业一样,不过是一群凡人组建的世界。
图书是一种商品。
我想我可以理解这句话,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生活中的图书买卖并不少见,但是直到今天我才发现,自己在心里面并不认可这么一句话。
当我看到出版商像包装明星一样包装一名作家,这种不认可的感觉尤为强烈。当然,在万物皆可包装的广告时代,这本身无可厚非,形象设计而已。只是,如果作家本身除了那一身华丽丽的包装之外再无他物的话,难免让人觉得文不对题,恶心。代笔捉刀也是一样,虽然对图书出版事业来说,只要能把好书送到读者眼前就可以了,但如果读者知晓自己购买图书其实是在助纣为虐,以及让不该拥有的人拥有,让原本该闪亮发光的人黯淡的话,原本想要读书的好心情都会被这肮脏的交易给破坏殆尽的吧。
众口难调与万金油书店。
每次逛书店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书总是会忍不住想,像这样的书真的有人会买吗?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书店可以把自己卖不出去的书原价退还给出版公司,还当书店也是项危险的投资。虽说书店老板手握退货特权,其进书竟也不能随性而为,要考虑所在地大众的各色需求,再稍微在书店特色方面使点儿力气。事实上,现在的书店大多是大杂烩,既有当前畅销的流行小说,也有稳健的教辅类书籍,以字典为代表的长销书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每个书店都要进上那么几十本。像亚马逊和当当这样大型连锁书店,它们的特色就是店大书多,以保证读者要的它都有,所谓书店中的“万金油”。
和书店一样,我作为读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选书的标准。对于那些被一部分人追捧同时又被另一些人斥为垃圾的书我会表现出比一般图书更大的兴趣,仿佛那是一场不知结果的寻宝游戏,不亲自买来看到最后是怎么也不会对别人的说法死心塌地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争议性书籍往往有它们的可读之处。相反,那些封面和腰封上挤满了各式好评、自称畅销百万册的书,读起来却是索然无味,让人觉得钱包和感情都受到了欺骗。这种欺骗在逛旧书店时发生得极为频繁,匆匆一瞥间就选择了相信大众,最后实在读不下去了才怪自己遇书不淑,怪“百万大众”有眼无珠,哪里知道封面和腰封都是可以随意设计的呢!
上帝与作家同哭。
这本书开篇的故事写得极好,无所不能的上帝在听到前两位受难者的哭声(一个没有手,一个没有脚)之后都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让他们“笑着走了”,到了作家跟前,他坐下跟作家一起哭了起来。作家的问题太复杂了,真的,问一个人为什么写作就跟问一个女人为什么爱一个男人一样永远没有答案。有人是为了名利,有人是为了对抗无所不在的孤独,还有人通过写作记录和表达……没有一个作家的生活是容易过的,哪怕是那些常年占据畅销书榜首的极少数,这是整本书都在企图告诉我们的东西。
之前也有听说过创作的艰难,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例子听得耳朵都长茧了,我对于创作之艰难却始终没有实在的感受,于是我知道有一些东西单纯靠想象是永远无法到达的。这本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一本好书的诞生好难好难,而是直接展示给你看“怎么难”。当然,选择堕入现实就意味着自己可以承受随光明而来的黑暗。我得承认,这本书多少让人有点儿心灰意冷。但是,我喜欢看这里面的人,他们很真实。真实的人就这样,并不总是幸福,但总有人在破破烂烂的生活中不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