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主题写作
时光深处的优雅

时光深处的优雅

作者: 一棵小透明_ | 来源:发表于2016-01-03 09:22 被阅读493次

浅谈杨绛作品中的抒情色彩


     

@七月长安x

         

    杨绛,现当代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学者兼作家,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其成就涵盖文学创作,作品翻译,戏剧艺术三个方面,无疑是一个创作“多面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杨绛的文学作品研究颇多,且极具开创性,重新打开了读者的视野,而这也正反映了其文学作品中极高的艺术价值。她的作品冲淡自如,波澜不惊,但却饱含深情,以平淡朴素的笔调书写浮华人生,极具抒情色彩,对后世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和研究价值。

 

    杨绛的一生都在进行文学创作,其著作跨越了70年的时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矛盾,复杂与纠结的心路历程。但即便如此,杨绛却总能以平实朴素的笔调去书写种种人生境遇。她的作品大多都充满了真心、爱心、童心,洋溢着人心、人性、人情。其作品语言淡泊宁静,谦和自然,如潺潺流水般娓娓道来;文字隽永如细流,宁静而亲切,抒情意味浓厚;故事情节波澜不惊,矛盾淡化,却又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对世事的态度;写作风格冲淡自如但又深情款款,于平淡朴素中流露机智与幽默。在她笔下,情感抒发的恰到好处,无论是对父母,对丈夫,对姑妈,还是对小老百姓,她总能以平淡朴实的语言描述出最真挚的情感。或喜或悲,或不舍或怀念,她都能将其书写成一首诗,描绘成一幅画,使人在感动之余深思。

                  深切的爱与念

对于女儿而言,父亲便是那巍峨高耸的远山,是依靠,是寄托;母亲则是那平静无波的大海,是柔软,是温暖。和大多数人一样,杨绛有着对父母恬淡的深情,但不同的是,杨绛还有着大多数人所没有的才情。

在世人眼中,父亲杨荫杭是反清革命的铁血硬汉;是卫护“民主法治”的“疯骑士”;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检察长……但在杨绛心里,父亲不仅仅有着这些角色,父亲更是她的盖世英雄,在呵护与关爱中教会了她做人的学问。从她的散文集《将饮茶》的第一篇《回忆我的父亲》中,杨绛便用抒情性的笔调回忆了父亲对她和其他孩子的爱。杨绛是女孩,在面对事情时总会有所迟疑,在她不敢拒绝的时候,是父亲用林肯的话“Dare to say no”教会了她说“不”;在她对一件东西流露出艳羡之情时,是父亲告诉她“世界上好的东西有很多,想要的都需要自己去争取”;在她心灰意冷时,是父亲像一道曙光照亮了她,给她鼓励……

父亲杨荫杭用他自己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包括杨绛在内的杰出的杨氏子女,而他在杨绛心中,也始终是“凝重有威”的慈父,是生活学习中的良师,是教会她为人处事的榜样。同时,杨绛深知,父亲之所以受到世人尊重是因为他的耿直真诚,但是也因如此,父亲仕途不顺,老年无奈又重拾教职做学问。也许正是由于杨绛与父亲在恬淡生活中的深情,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杨绛就像是一位织女,用时间的丝线,穿连起父亲人生中的一粒粒珍珠,光彩夺目,使人在她的文章中总能看到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不禁动容。

                 强烈的悲悯情怀

在杨绛的笔下有一位颇具特色的女性,一直以来,杨绛并不愿过多的提起,只是对她进行了客观上的回忆,这个人即是三姑母杨荫榆。

其实在历史的记录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对杨荫榆的偏见。因为鲁迅先生的崇高威信,在“女师大风潮”中“镇压学生”的杨荫榆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但她却并非全然如此,被历史所忽略的,是她在日寇陷苏州时因骂敌遇害的爱国志士形象。主观上,杨绛并不愿回忆她的三姑母,但是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之请,她写了《回忆我的姑母》。

在文章中杨绛写到,“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的感情,使杨绛对杨荫榆的回忆有更多客观性。大名鼎鼎的女师大校长是在冲破了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后,到美国留学,回国不久,就因为女师风潮不得不回乡,在家里被家人开玩笑地称为“大教育家”,却连侄女儿都不想受她的教育、不想接近她,“孤立”她。曾经留学国外的新女性,却“从来不会打扮自己,也瞧不起女人打扮”。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怪物”的女性,“不止一次地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最后被日本兵杀害在家门前。生前经历磕磕绊绊,死后棺材都来不及刨光,“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从杨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荫榆是个一直没找到生活位置的悲剧人物。杨绛也认为三姑母是一个不幸的人。自小接受教育,满腹经纶却从不被人赏识;想要做一个贤妻良母,却在封建时代中被许配给一个傻子,送进了婚姻的坟墓;曾经留学国外,学富五车却因不会打扮而被人轻视……杨荫榆的生活际遇充满了悲剧性,但是这到底是时代的悲剧?还是家庭的悲剧?亦或是人的悲剧?杨绛并不作任何评论,只是把她深藏心底的“三伯伯”鲜为人知的事迹,细细地絮絮道来,既不刻意回护,也不拔高,却耐人寻味。我想,这也是她抒情色彩中哀而不伤的具体体现吧。

                     缱倦的爱情

原本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只因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的匆匆一瞥,便情愫暗生。一个谈吐儒雅,彬彬有礼;一个知书达理,娇小玲珑。从此,仿若故人。钱杨二人的相识,相遇,相知犹如童话故事般完美。当然,这一切也是杨绛散文具有抒情性的灵感。

杨绛在散文中经常提到自己的丈夫钱锺书。特别是在回忆文革的散文集《干校六记》中,出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默存”(钱锺书字默存)二字。什么是天长地久的爱情,两位知识分子为我们做了诠释。钱先生要先下乡,杨先生惦着钱先生过生日的事情,惦着为钱先生准备耐磨的衣物和禁脏的被子的事情;钱先生下乡后,寄打油诗给杨先生,像青年男女那样,诉说自己的情况,传递着自己的惦念;杨先生下乡后,两个老人菜园团聚,胜过才子佳人的花园幽会,即使天天想见,依然会时时写信,互相倾诉;雨天,杨先生不顾泥泞探望钱先生;大年夜里,杨先生不顾雪后泥泞,克制自己怕黑的心理,把钱先生送回宿舍;钱先生还特意编腐鼠的典故为杨先生解惑……

在杨绛笔下,钱杨二人的情感正是如此平淡无奇,但又让人不禁热泪盈眶。读杨绛的作品,总会让我们不自觉的代入,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人,为书中的人儿欢喜,为书中的情感伤怀,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杨绛的作品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在娓娓的情感抒发中让人动容。

当然,给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杨绛在92岁高龄时所著的《我们仨》,在这部书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她们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在《我们仨》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还是杨绛对于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但即便是虚写,杨绛也是满含深情,写的感人肺腑。尤其是对于钱钟书去世的描写,极具抒情色彩。面对丈夫的故去,她不愿承认别离,在她笔下,是“失散了”。但失散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这只不过是作者用来安慰自己的理由罢了。失散,也许就是亲人以另一种方式在这个世上活着吧。

杨绛对于抒情手法的运用,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亲身感受到了钱杨二人爱情的伟大力量,不禁潸然泪下。

                   深沉的母爱

对于杨绛而言,家庭在她的人生中占着很大比重。在杨绛的散文中也一直静静的流淌着母女二人之间甜蜜的温情。

钱瑗是杨绛与钱钟书的独女,自幼便被视为掌上明珠,备受宠爱。在父母的培育下从小到大都非常优秀,完成学业后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英语系教授。但即便是做了教授,钱瑗在杨绛面前永远都是一副孩子模样,备受妈妈宠爱。但是这所有的一切仿佛在钱杨二人的晚年间出现了反转。

在杨绛的《我们仨》中,钱杨二人的身体状况都大不如前,钱瑗便成了家里的支柱。杨绛开始变得有点小心翼翼,依赖着钱瑗。《我们仨》中杨绛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面上写了她们母女二人在古驿道寻找钟书的过程,但实际上是说钱瑗在寻找过程中旧病复发的事情。面对女儿的病痛,杨绛也表现得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只能在梦境中窥探女儿走过的人生,在字里行间寄予了深刻的情感,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女儿真切的爱。

书中钱瑗和钟书相继离世,留下她一个人思念她们一家人。在书中她说: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我愿自己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看不见的小船。字里行间都是一个92岁高龄老人的深情,杨绛以平实的文笔书写过去,没有太多渲染,但却让人在感动之余体会到人生的温暖。作者在梦境,回忆与现实中穿梭,一字一句都表达着对家人,对女儿深深地思念。

                真挚的平民情怀

杨绛对所有人都真诚以待,用自己的真心去体会人与事。

在动乱的年代,她对别人给予她的每一点温暖都牢记在心。在杨绛生活过的干校,有一只曾经给她安慰的小狗,她用《干校六记》中的“一记”,来祭奠它。读完《小趋记情》一篇,我们会被那只充满灵性的河南小狗所吸引。虽然杨绛只是“淡淡的,从不爱抚它”,但“小趋”依然整天为着杨先生转。这只名为“小趋”的狗和杨绛夫妇仿佛有特别的感情……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世间最朴实的情感。杨绛的作品就是如此,从人世间的小细节入手,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对生活的态度。杨绛虽然在文学上有高深的造诣,但她内心却始终怀着最初的本真,具有平民情怀。

杨绛的平民情怀还体现在《杂忆与杂写》中,在这本书中她记录了许多人生故事,如《老王》、《林奶奶》、《顺姐的自由恋爱》,《赵佩荣与强英雄》。老王是一个蹬三轮车的老实人,林奶奶是一个做佣人的可怜人,顺姐也是一个佣人,赵佩荣是杨绛父亲雇佣的管家。这些人都是一些不幸的人,做很苦的活来维持生计。杨绛看来,他们都是善良的人,都是勤劳的人,可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缺憾。

我认为,杨绛一直都是个优雅高贵的女子,她的一生,仿佛都是恬静而唯美的,而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真切的体现了出来。从她涉足文坛开始,便一直坚持写作时心灵的自由表达,既不诉诸个人功利,也没有文学启蒙的救世主情结,而是抒发自我、关注个体,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与文学的时代潮流始终保持距离。在她笔下,所有的文字都变得清丽脱俗,不染尘世,但却又与世间之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字里行间流露着抒情性意味。而这也正是杨绛自身所带有的以文养身的贵族气息,表现在作品中则是极具美感的抒情色彩。我想,这种抒情色彩也值得每个人去体味,去探究。

@七月长安x

相关文章

  • 时光深处的优雅

    真正的美人,熬的过岁月。遍历人世沧桑,依旧从容淡定。

  • 时光深处的优雅

    浅谈杨绛作品中的抒情色彩 杨绛,现当代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学者兼作家,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 走进时光深处的优雅

    走进时光深处的优雅 我若不长大 你就不会老 下班的公交车疾驰,行道旁两边的杉树 快速后退,错落有...

  • 在时光深处,独自优雅

    都说岁月无情,多少繁华转瞬成空;时光不等人,人生转眼就老,多少人转身就成了永久的别离;多少守望都成了岁月的风景...

  • 时光深处,我心优雅

    这是八月和九月深夜写下的未曾完成的复盘。此刻,夜也深了,虽然我还是没有一点睡意,但却不是因为焦...

  • 读《时光深处的优雅》有感

    闺阁赞 民国多奇女,各自显风流。 柔弱不失格,刚强亦含秀。 日月同其辉,江河不废朽。 立名天地间,香...

  • 王珺瑶、刘奥琪作品:时光深处的优雅

    文字温暖心灵 ——读《时光深处的优雅》有感 文:王珺瑶 “是谁惊艳了岁月,温暖了时光。”真正的美人,熬得...

  • 《隐秘盛开》:时光深处的优雅爱情

    “爱永远是一个人的事,和被爱者无关。” 这话听起来孤绝、清冷,也坚贞。不过,倒是很符合潘红霞的心境,我甚至在想,这...

  • 时光深处,我心优雅—人人仿佛张爱玲

    张爱玲:我不怕爱,我怕无人可爱 我心优雅/优雅不是“意愿”,而是能力 优雅,可能是不同时光里,所有女人都渴望拥有的...

  • 时光深处的——

    小时候总盼着能早日长大,因为那样就可以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做错事情也不会被家长批评。可随着年龄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光深处的优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rw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