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
叶子,跟你说一下你的这篇文章,好的地方,这是一篇书评,你特别有意识去按照书评的模式去做。这一点儿特别好,就是从破题、引题,作者介绍、整体框架,还有每一部分的一个分支,然后最后到结尾。我看到你有意识的去按照这个模板去做了,非常不错,还有就是你的文章排版,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工整的,同时对于字与字之间的行距,段与段之间有意识的也是区别开了,给读者一个特别好的感觉。
缺点:
文章图片只一张太少,可以在这篇文章当中多穿插一些图片,这样推文看着饱满一些,图片最多可以插个两三张。读者整体阅读的时候,如果都是文字的话,会造成一个阅读疲劳,所以说加几幅图片能给读者一个阅读奖赏,可以缓解这样的一个视觉疲劳。
标题,因为现在对于书评这一类,一个书名号后加书评二字或什么什么书的书评,这个可能从相关性上看会很强,但标题的吸引度上相对会差一点,因为现在就是讲究纯文学示威,所以说标题如果太过文学化的话,不会有太多人去点开看,这样这个阅读量就会下降。所以这个标题需要再重新打磨一下,再拟定一个标题。
引题的地方你是有意识去做的,跟苏东坡的一个诗句有联系,有这个意识非常的好,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说这篇文章是推在中秋节期间。那么你的这个引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非常符合当下的时效性,但是如果是平时的话,可以再重新换一个选题。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比较浮躁,开头可以这样去写,在我们现在这个一切都快的时代,或者说就是在当下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对物欲要求非常非常的高的,那么没有人再去淡泊名利,或是从容不迫的这样一个感觉。那我们可以引出,写到这个时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古人――苏轼
他,一生坎坷,官海沉浮,他在被贬到黄州之后,有一日与友人共游南山,一人招待其野菜,苏轼尝后,不禁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带出了苏轼的一个诗句,同时又结合了我们当下这个比较浮躁的时代。所以说,作者从一开头就会被你的这个破题吸引了,然后他也知道后面可能要去讲的是一个有关苏轼的话题。
破题之后是引题,引题的过程,就是对于苏轼的介绍有些多了,引题的话就用一句话,讲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那你看,你引题的部分,讲的都是苏轼,接着下面,你讲这本书的作者林语堂,它会让读者有一点点的辨别不清,到底这本书的作者是苏轼,还是林语堂,因为你两个人都在介绍吗,所以说在引题的部分可以适当的把这个苏轼的介绍少写一些,就用一句话,把这个书的核心内容给它带出来就可以了。
后面的一个内容,是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介绍,框架的话你应该是按照他说的第几卷第几卷这样写的,然后他这个第几卷第几卷,就是他的目录,可以这样去写。作为咱们来讲的话,我们是引导读者去了解这本书。也就是我们写的书评是引导他们去了解。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这四卷合并,没有必要完完全全按照它的那个目录格式,我们可以抓出几个点来。那后边儿的一些就是分部分的一个介绍,我觉得你写的可能大部分还是对于书的一个复述。
我觉得你对于书的内容的复述,比较浅显的一些东西比较多:介绍苏轼他年少的事情,后来就是在官场为官的一个阶段,包括他后来晚年那个生活。我认为相对介绍的都是比较平,没有说特别抓人的这个眼球。所以在写自传体的人物传记类的这种书的书评的时候。基本上会分为两个部分或三个部分写就可以了,第一个部分的话,就是对于这个人的一生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第二部分,会针对于我作为一个读者,那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点是什么。
像苏轼的话,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可能我作为读者的话,我会觉得他当时为什么会被贬,就是要抓他人生当中几个重要点写就可以了,不用完全的把全部事说出来,放在书评里边。那我们需要深入地去探究和深挖一些背后的东西,做一个探究和总结,而不是非常简单的,平铺直叙的把这个书的内容再复述下来,这个是需要后边儿去下工夫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针对你这篇书评的一些建议,说的一些好的地方你继续去巩固,一些建议的地方,你可以去适度的调整,或者是修改一下。因为不同类别的书,格式差不多,但切入点,侧重的角度,你写的一个口吻,及视角,这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你的这一篇相当于是做一个练笔,后期的话,需要从上面的几方面去改进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