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将宗教引入中国,同时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不过,当时主要传入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且西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并不优于中医,因此影响寥寥。
1835 年,美国传教士伯驾所建立的第一所眼科医院在广州成立, 标志着西医开始真正发挥作用。
随着政府医院以及各种公立私立医院的出现,教会医院的宗教色彩慢慢淡化,本土化、世俗化的经营成为教会医院发展的趋势。这一阶段没有教会医院成立。
随着通商城市的增多,教会医院逐渐形成以广州、上海、北京为中心、向外围城市扩张的格局。在这一阶段,广州、上海、北京都有相院出现,教会医药事业遍布中国南北大地。然而,这些医院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一般不大,即使是正式医院,其收容能力也极为有限。
1900 年后的头二十年,教会医学事业的发展更加迅猛, 教会大学兴起,教会医学校在各地开花。如知名的北京协和医学堂、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系、湘雅医学校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建立的。据《中国医学通史》统计,到了1915 年,在华教会学校已有23 所, 各类护士学校、药学校、助产学校36 所。也是在1915 年,北洋政府正式承认西医,西医在中国真正立足。
1925 年发起全国范围的收回教育主权运动,反对“外国文化侵略”的呼声日渐高涨。1925 年至1928 年间,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多次发布命令,要求教会学校向中国政府注册,然后方可给予承认。
1925 年,政府对宗教教育颁布法规,法规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校长必须是中国人,学校董事会应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学校必须承认教学的目的是为教育,不得以传播宗教为宗旨, 不得将宗教科目列入必修课,取消强制性宗教教育。二十年代后,教会不断地改变政策和策略。在华教会普遍推行普及和集中双管齐下的方针。在医药和教育上则实行集中政策,即集中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好几所大学和医院,使之成为在中国可资称颂的典范。三十年代以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加重了教会在华事业的困难。中国的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医生认为医疗和救护才是医生的职责所在,沉重的医疗业务使得医生无暇顾及布道传教工作。因此,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渐渐成为医生工作之首要任务。同时, 随着政府医院以及各种公立私立医院的出现,教会医院的宗教色彩慢慢淡化,本土化、世俗化的经营成为教会医院发展的趋势。
可以说,西医传入中国的脉络,很大程度上与教会医院发展的历史相吻合。传教士将西医带入中国,并在创建教会医院和开办教会医学校等举措中让西医在中国落地生根。尽管以传教为主要目的、医疗为辅助手段的教会医院最终在国际形势、经济、政策等重重压力下收缩实力并逐渐中国化、透明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教会医院确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客观地为中国吸收西医的先进知识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写于2025年元月13日甲辰年腊月十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