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中旬,我突然决定要考研,然后开始搜相关专业、学校情况、参考书、经验贴,筛选信息后,八月份开始背单词,边工作边备考,另外还在线上学习TESOL课程,要写一堆作业,好在知识是相通的,不同形式的学习互帮互助,都没耽搁。
初试共四门,考完感觉题目出的有水平,考场环境不错,老师很友好,考卷的纸质好,文具齐全,值得一考,但我真不希望来年再考一次啊。今年初试成绩出的特别晚,晚到都快忘了考过研。接到复试通知后,觉得有戏了,全力以赴。
第一次参加线上复试,考虑的特别多:电脑系统、软件版本、充电设备、双机位调整、会不会停电断网、周边有没有施工、面试房间里的信号……但还是安慰自己:老师们估计也是第一次像这样给学生进行线上复试,说不定跟我一样紧张呢。
复试完后,走到客厅,瘫坐在沙发上,长舒一口气,终于熬过去了。整个备考过程还比较平稳,很少过度焦虑,每天很规律看书刷题,踏踏实实地完成清单上的任务。当时除了我先生,没有人知道我在考研,所以没有外界的压力和不定时的“问候”准备得如何,减少了心理负担,尽情享受这段简单纯粹的时光。
学校官宣拟录取通知后我才跟父母在合适的时机提了下,他们一方面很开心我实现了目标,另一方面佩服我能这么守口如瓶。我总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去读书是完善教育的过程,没啥好说的,平平淡淡挺好的,考上了不会太夸张努力的艰辛,没考上也不会太沮丧结果。
大学毕业后直接工作了,因为当时没有发现特别喜欢的专业,在学校时间久了,想看看“象牙塔”外的世界,不想在迷茫时跟风考研,那就从心吧。我记得当时还说:如果有感兴趣的方向,会去考的。
现在也算是兑现几年前的承诺:读书而后实践,再读书而后再实践,反复印证,孜孜不倦,一直完善终身教育。没有丰富的阅历怎么去诠释博大精深的理论呢?没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怎么去指导更科学地实践呢?不做“苦大仇深”的读书人,此生若能寻到所爱,在一个领域里精耕细作,有所贡献,并乐此不疲,那真是得之我幸。
有机会获得读研的“入场券”,非常珍惜。此时的我思想更成熟,目标感更强,带着更多思考,想经过正统的研究方法训练、锻炼学术思维、完善知识体系、提高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等等。很多事都是殊途同归的,之前的工作学习经验积累让考研不是那么痛苦,我相信读研的经历也会带来更多的思考,为未来要做的事打好基础。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在新建的同学群里,跟互加好友的同学偶尔会聊聊,有的担心大家会不会对自己本科学校有偏见,我觉得并不需要多虑,只管自信就行了,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人越有水平也许境界越高,尤显亲和谦虚。倘若一个人读书做学问只是徒增了几分优越感和虚荣心,使命感和责任感倒不见涨,也挺值得同情的。过去优秀不代表现在也出类拔萃,现在出色也不代表未来会走向卓越,还是要一直保持谦虚好学的姿态。
大学里听了一个演讲,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不要因为背靠大树,就真以为自己成了大树。”每当有一点小小成绩,快要出现沾沾自喜的苗头,这句话就萦绕在耳边时刻督促自己保持清醒。若非填写信息需要,不会主动提及读书工作的地方,能在这些平台学习,已然是馈赠,在他们已有的“光环”面前,我的普通简直微不足道,哪还好意思再去“蹭光蹭热”。
离开了所在的平台,我们是谁?撕去了各种标签和头衔,我们又是谁?撇开名利的环绕,我们是否能欣然接受最朴实的自己?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反而更重要。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如果没有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接近自己,完善自己,以向往的方式为所处之地尽己之力,会有些可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是一个新起点,有更多的未知等着我去探索,暂时告别“英语知识搬运工”的工作,带着浓浓的热爱和满满的求知欲,踏入读研的门槛,即将迈入全日制学习的征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在新环境里,经过历练和打磨后,距智慧近一点,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枉费这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各种大考的日子将陆续到来,愿考生们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进入理想的学校,接近理想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