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参加这个线下活动
离我比较近,活动10点结束还能赶上最后一班地铁回去,因为负责的市场在青浦,就住在青浦,每次进公司跟朋友约了出去吃饭,或者出去参加活动,基本都是1个半小时以上的路程,因为得到活动中心在虹桥2号航站楼,我坐17号线转2号线大概45分钟。
对活动的主题太感兴趣了,在得到上海学习中心群里看到活动:知识萃取专场(得到高研院体验课),看标题也能看出这个活动是有得到高研院招生性质的,我本来一直不敢自己去的,怕自己忍不住想报名(其实还要面试,也不一定能被录取),经过了很久的考虑,还是在活动的前一天报了名,对得到的知识萃取真的太好奇了。一味的输入,如何更好的做输出,是我最近非常关注的事情。

简单说一下参加活动的感受:
得到的服务、品牌做的太细致了
作为一个路痴,得到做的“如何找到得到上海学习中心?”让我第一次很顺利的到达了。
活动中心的外部装修让我一到五层就知道得到就在那边。
进入内部,就觉得每一个位置都是可以拍照发朋友圈的,每个人都会自愿成为得到的宣传大使。
发的得到高研院的宣传材料,也精致的让人想要保存。
分享人得到打磨教练的标签,让我充满了好奇
可能因为最近在学教练的关系,很想了解打磨教练在得到是做什么的,跟我学习的教练有什么关系。
在后面柳昊分享自己如何帮高研院的学院打磨他们的分享的时候,我想到罗胖在多种场合提到,得到跟每一门课的老师合作的时候,都会有编辑跟着那个老师录课,比如一个哲学的课,编辑的作用是我是没学过哲学的,老师怎么做课,能让我懂。
这似乎跟我学的教练是一样的,我们相信客户是有足够的资源的,是能做出当下对自己最好的选择的,教练的作用是陪伴、看到,促进客户的觉察。
高质量的分享:如何成为会分享的高手?
整个分享的过程也是完全按照自己分享的内容在做,分享过程一直在点出,你看我也是按照我的分享做的。
成年人的学习都是带着自己的目标的,是健忘的,是会跟自己以往的经历检核的,在没有考核,没有强制机制的情况下,怎样的分享能让成年人愿意投入进去呢?
分享的主题从挑战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
看一下西悉尼大学宣传片,再想一下国内的大学的宣传片,来感受下从挑战和从概念出发的区别。
如何设置挑战?
挑战=主角+目标+困难 虐主角
什么是独特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解决方案一般是:表扬褒义词,批评贬义词。如何考满分?聪明,努力,这些道理我们都懂,真正的独特的解决方案,是能让听众产生认知位移的。
一个创业公司要招四个编程大牛,一般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网站上找简历找猎头,但是这个公司付不起猎头费,公司的老大跟HR说这事交给我,40天我招到4个人,说完这件事,老大就去注册了顺风车账号,穿着稍显破旧的衣服,每天去张江拉人。你想一下最终老大达成目标了吗?
我想打磨教练的作用就事逼问出这些独特的解决方案。
如何逼问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不是······而是······
带着这些内容来看一下第36期的启发俱乐部:
从挑战开始:
中情局面临的挑战,如何在政治正确(人种、少数群体的包容)和国家安全(严格的筛选,选出精英)之间做决定?
给出答案,不是···:
《多样性团队》指出,单一的精英队伍,不是政治上是否正确的问题,恰恰是它摧毁了中央情报局的工作能力,这个选择,达不到它想要的目的。以911为例,正是因为中情局没有了解本拉登所在的文化体系(伊斯兰教)的人,有这个认知的黑洞,他们忽略了井喷的危险信号。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内部视角,如果中情局有懂伊斯兰教的人,那些信号是不是就会被发现呢?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企业要有多样化的团队,这似乎就是一个特别完美的解决方案。
接着,罗胖有提出了它觉得这个过程是有一个BUG的,西游记的团队为什么有猪八戒,唐僧是没有KPI的。
多样性与效率,是达成目标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似乎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在不确定性大增的年代,只有多样性能够带来安全,但是一般的组织想要拥有多样性又太难了。
由此可以看出,多样性不是独特的解决方案。
而是···
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应用方式:在一个人的体内装入多个内部视角。
如何积累自己的多样性呢?批判自己进行反思,把反思作为一个日常行为的标准,经常用另一种眼光打量自己。
罗胖的分享的套路get了,当然中间还是有很多小细节,小技巧,找别扭的地方,找切入点,找差异,找变化,找关系等,今天只是看了大框架,知道这样的大框架,再看启发俱乐部或者其它得到的课程,就能快速的拿到结构,提升效率了。
得到高研院能让我们接触不一样的人,看到不一样的视角的
两个得到高研院的学员的分享,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学长说,他以前的标签是国学大师,上了高研院的化妆思维课,跟同事聊天的时候聊到,同事都很惊讶,同时自己也更能欣赏女性的美。一个学姐说,在高研院能接触到设计师思维,能看到HR为什么要设计这些项目。
得到不同的看世界的视角,这可能是我们跟不同的人交流和沟通的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