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匮乏?
这个问题也许是在个案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成因是很复杂的。
1
我们所在社会环境相关。
比如我们所出生的时代、国家、地区,都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
时代的问题,比如我们的父母或我们出生在五六七十年代,这个时代普遍物质匮乏,他们从小到大在一个匮乏的环境中成长,你让他对我们慷慨点,真的很难,多年的习惯种内心的恐惧,连他们自己都无知无觉,更不要谈其他的了。
国家、地区,一个富裕的国家、地区,人们相对安逸、友善。
生活在苏州农人,是没有办法去理解,生活在甘肃会宁的人对水的珍惜。
我们当外部资源确实不足或我们感知到资源“不够”时,匮乏感是容易产生的。
2
我们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会让我们感觉到匮乏。
如:家里发生变故,从富裕变贫穷,也会让我们感觉到匮乏。而这个因素常常被忽略。
即便资源数量本身不低,但如果之前更富足/更宽裕,或者与他人相比感到差距,就可能产生匮乏感。
在 “Scarcity Mindset alters neural processing” 的研究中,当参与者先处于更富裕状态、随后感知稀缺,其大脑反应变化更明显。
3
我们的期望值较高,而现实资源或状态达不到期待,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差距感”。这是一种心理的“缺失”感。
我们的社会比较,也会强化匮乏感:看到他人拥有更多资源(时间、金钱、人际关系、机会)时,会使我们自己觉得“我比他们少”“我落后了”。
我们的焦虑、压力、未来不确定性也会激发资源感知的不安全,从而产生匮乏感。
4
我们自己的心理机制,匮乏型思维:本身是一种认知架构:人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缺什么”上,从而忽略“还有什么”“如何运用已有资源”。
说到这里,我想多唠叨两句,我之前认识一个小朋友,经常给我说她如何不幸、如何家庭糟糕,刚开始,我也以为,她是的好可怜,好不幸,时间久了,我慢慢的发现,其实,她的生活真不是她讲的那样糟糕。
反而我看到她很有能力、很漂亮、她的人系关系很好,拥有很多爱她的人。
实际上我们都是一般的平凡人,大家都差不多,有优点,有缺点。
悄悄的给你说,我们大家都差不多。
但,也有很多不同。(这个以后再细聊)
这种机制会让我们陷入“缺→更焦虑→注意力更集中在缺→忽视其他→资源感更差”的循环。
我们再说说丰盛。
丰盛思维强调“资源是可以增长的”、
“机会是开放的”、
“我所拥有的不只是现在看到的”,
这样能带来更高的满足感、更好的人际互动、更强的长期规划能力。
我们可以试一下这个练习:
1、觉察和接纳当下的状态
我们就是匮乏,我允许,我接纳,我当下就是这样的状态。
现在我们能为我们自已做点什么呢?
让我们能更好点?
你可以做个笔记,写下来各种想法,不会考虑是否很现实,只做一个运作就是写下来。
2、看看我们现在拥有什么?
同样记下来,你现在拥有的东西。记得越多越好。
去感谢这些你拥有的东西。
让我们慢慢练习,学会感恩,感谢我们拥有的。
这样我们就在慢慢改变我们的潜意识。
让我们的潜意识变化丰盛起来。
3、学会和别人分享我们拥有的,学会和别人合作去创造我们没有的东西。
我们这样也就慢慢的变的更加丰盛了。
4、调整我们和自已对话方式。
将“我不能”、“我没有”、“如果别人…”等限定语言吗?
换成“我有机会”、“我还可以…”、“我们一起…”更能激发丰盛。
多使用肯定语:比如“我有能力创造更多”“我相信资源会出现”“我愿意与他人共享并一起成长”。这类做法在实践中被推荐为丰盛思维训练。
5、养成小习惯:例如每天/每周花固定时间回顾已拥有的、庆祝进步、记录“小胜”与“学习”。这些习惯能强化丰盛思维。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资源确实紧张时,不要马上回到“我是缺少”的模式,
而是提醒我们自己:这是暂时的、我还有很多资源,我还有很选择。
知道“丰盛”并不是“没有缺憾”或“资源无限”的意思,
而是一种“我有足够+我可以再创造更多”的状态。平衡“满足当下”与“成长未来”。
说到最后,我们可以有一个具体的练习应用到生活中,就是从你最容易满足的点,开始丰盛的练习。
比如:我们爱吃蛋糕,我们可以给我们买各式各样的蛋糕,当这个小的愿望满足后,你会在蛋糕这件事上,感觉到丰盛。
然后,你可以开始拓展到第二件事,第三件事。
当我们在不同的事物上,越来越多的体验到满足丰盛后。
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也逐渐丰盛起来。
灵魂也将包满丰盈起来。
好吧!到时,成熟的你,一定记得,来和我们分享,你成长的快乐和收获!














网友评论